一所把学生送进北大清华的高考培训学校,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2017-05-11 19:37:00 来源:腾讯教育

(注:腾讯网登载此文出于丰富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

生长没有给我们再来一次的机会,高考(精品课)却可以。

在花园桥附近的一条淳朴而热闹的巷子里,有一群年轻人正在为考取理想的大学而努力读书。这中间很多人,目标指向中国顶级象牙塔:北大与清华。

没有当过学霸,很难明白面对“名校毕业证”和“多花一年青春”这两端,奋斗中的年轻人心里的得与失。或许战斗中的他们,根本没时间胡思乱想,为了梦想终将实现,他们全力以赴,“燃”尽青春。

2016年,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北大、清华生近二十人,而此前亦更多。他们的成功像一面巨大旗帜,鼓舞着更多有梦想、有能力、目标坚定的年轻人无所畏惧地前进。

榜样,是一种力量。在北京精华学校,这种力量代代传承,让无数年轻人实现大学梦。

精华学校,成立于1978年,也就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教育百废待兴,很多人预感“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刻即将全面降临。它创办初衷是为阔别学堂多时的“知识分子”重返高考进行升学辅导,迎合了那个时代的需要。

今天精华学校的掌舵人廖中扬,是当年创办人,北京名师廖锡瑞先生的儿子。

廖中扬回顾精华那段创办历史的时候说,“情怀肯定也是有。但,穷,这是最直接的原因。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老师的孩子都有复习需要。您教数学,就给我们家孩子补数学,我教语文,我就给您家孩子补语文,换着补。但换着补效率不高。我爸比较热心,就说干脆所有老师集中集中,所有的孩子集中集中,能讲课的讲课,不能讲课就交点饭票。那个班就办起来了。“

这个因为特殊社会环境造就的教育资源集中,成了北京高考培训班的起点,“从1978年开始办,后来包括四中子弟,156中学的子弟,北大医院的子弟,北海幼儿园的子弟,四中关系单位的子弟,这个班从1978年一直办到1988年。”

廖锡瑞先生从四中退休,这个班就迁出来,独立成一个培训学校。

创办人廖锡瑞在北京四中当了35年的语文老师,连续3年培养出北京高考文科状元,这让“名师”成了精华学校的基因。

从语文数学,到英语(精品课)物理,精华学校的每个学科主讲老师都是从教研到教学都响铛铛的角色。“名师出高徒”的信念成就了精华学校,精华也培养了很多出色的老师。

一个优秀的老师可能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必须具备一些素质:更好的学习能力,更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当然,必须还要有热爱。就像备受争议的衡水中学,众人只评论对学生的军事化管理,殊不知这背后是无数老师更强的自制力。就算是当老师,也要有“匠人精神”。

廖中扬当过历史讲师,有些感悟,“好的历史老师都是对历史比较痴迷的人。兴趣和责任一致,比有个学历更重要,就像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万事都在琢磨。”

廖中扬给家长做讲座做咨询,从来也不觉得自己是专家。“我为什么能越来越多的有话语权,越来越能帮助到学生和家长,就是琢磨。真有谁能够说一模之后把16个区的10门课(数学是文科、理科分开的),一共160份卷子,都能看一遍吗?看过和没看过肯定不一样,意愿、时间、投入,就会让你跟别人不同。”

追逐卓越没捷径可走,就是多看、多摸索、多总结。名师如此,高考状元亦是如此。在精华执教的老师,每周会有一天强制不排课,只教研。从考试研究到教学研究,市场催生的高效反馈,让老师有比公立校更快的反应速度,去适应变化中的高考。

精华学校的教研,研究题目是一方面,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研究题目背后的数据。比如说“为什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会做的题目,在高考里得分率只有0.5?”

常年数据研究,就会获得下一年的预期。精华学校通过对考试的研究,琢磨出一年、一学期、一周、一堂课教孩子什么;然后在进行教学研究,重构课堂教学。这种教研独到性,让精华成为除公立学校之外,唯一一个向北京公立学校老师授课的民办教育机构。

对考试的研究的深入,让廖中扬感受到了这两年高考暗流涌动的变化:“浅表学习正在朝深度学习发展”。而现在大学的录取,尤其是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北大清华,也正在完成知识第一到能力第一的录取标准转变。

当然,以分数论的高考依然是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对更多在精华备考的年轻人而言,如何考取一个本科,是摆在面前的当务之急。

“目标要坚定,而抵达目标的过程则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廖中扬把高考心态分成几个阶段,“第一周先立志,明确你干吗来了,你的梦想是什么;第二周就得强调要有一个“空杯心态”;第三周是“静心”,你坐下来了,心踏实了,接受知识的传递;考试前是“诚信考试”,端正对考试的态度,分数是检测学习状况、为下阶段学习调整做参照的,不是丢不丢脸挨不挨说的事儿;考试后“胜不骄、败不馁”。我们每周一期《成长驿站》,38个时期不同、针对不同、主题不同的工作要点,每周每周都有它的强调。”

近几年来,整个美国教育学界被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席卷,那就是Grit(坚毅)。Grit,古英语翻译成沙砾,就是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

在中国,公立学校只负责教授知识,从不教这些年轻人如何坚毅,如何达到梦想彼岸。然而,对于一场有着改变命运的考验而言,心态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精华学校一直倾注大量心血的,就是打磨这些年轻人,让他们目标更坚定,梦想更强烈。

每年一模后,固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召开的精华学校全日制学生家长会,给高考家庭打打气是目的之一。“对考生而言,意愿最重要。要不断调整考生意愿,与他目标一致。”

在家长会上,廖中扬还会反复跟家长强调要跟孩子多沟通,早为他做规划。因为规划越早,弯路越少。只是,目前能有规划性的家长还属少数,上大学难就关注高考,就业难就关心到就业,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更别提教孩子自己做规划。

教育即成长。这不仅仅是属于学生的,也是属于中国家长的。

今天,中国的教育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就像衡水中学,有追捧者,也有抨击者,这只是每个家庭衡量教育收益,做出的不同选择。无关对错。

但每个做教育的人所追求的,一直都是给予未来希望的教育模式——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方式的转移。这附着于时代,也正在超越这个时代。

精华学校,此刻站在中国教育最激烈的认知断层上,用时间验证的有效的方式,帮助每个家庭完成这场属于未来的,命运式的跨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