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昨日,“叶培建星”命名仪式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向中科院院士、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资深专家叶培建颁发了“叶培建星”命名铜匾、命名证书。
叶培建何许人?
他被称为“嫦娥之父”
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在泰兴胡庄镇海潮村。中学读的是湖州中学,昨天,还有湖州中学的代表来到命名仪式现场。高考(精品课)填报志愿时,叶培建填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却意外被浙江大学录取了,毕业时却又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叶培建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师,1996年起,他开始担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总师兼总指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属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中有极其广泛的作用。2000年9月,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并按时在轨移交,至今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1年10月,叶培建开始介入探月工程。从2002年春节开展工作,到2004年春节后立项两年的时间里,叶培建和他的团队马不停蹄,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完成了电性星、结构星、热控星、攻关技术以及专项试验等等,2005年10月,开始进入正样星研制阶段。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叶培建作为卫星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被亲切地称为“嫦娥之父”。
小行星命名有何规则?
须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
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表示,小行星的命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用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的增多,很多国家、城市等地方名字和当代知名人士的名字纷纷上了“天界”,成为小行星的名字。目前,以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有几十颗。
他说,以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旨在彰显被命名人士在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等某个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表达社会对他的尊敬。但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必须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审批,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小行星命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今后人们很可能登上小行星探寻其奥秘,开发小行星上的矿藏,到那时该小行星的名字将家喻户晓。
这个小行星在哪里?
距太阳平均3.64亿公里
叶培建星是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
紫金山天文台赵海斌说:“2007年9月11日晚上,我们将望远镜对准黄道带双鱼座时,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当时它离我们1.43亿公里,国际小行星中心即日给予了一个临时编号。后来陆续得到了国外天文台的多次观测支持,并进一步计算出它的精确轨道,已经完全符合了国际上新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所需要的条件。因而,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6年2月给予了456677号小行星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
据他介绍,“叶培建星”轨道半长径为2.43个天文单位,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3.64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79年。叶培建星在其轨道上的运行速度相当快,平均每秒19.2公里的速度绕日运行。由于叶培建星到地球的距离通常有几亿公里,因此从地面上看过去叶培建星在星空中显示出缓慢的移动。叶培建星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5.89亿公里,最近时只有1.4亿公里。
对话
叶培建:名义上是命名了我,实际是对航天人的肯定
新京报:以你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你心情如何?
叶培建:以我的名字命名456677号小行星,我自然感到十分高兴,但更多是不安、受之有愧。这次小行星的命名,对我们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是继钱学森院士、孙家栋院士等前辈以及几位航天员之后,又一次新的命名。名义上是命名了我,但实质上是对五院,对我们航天人,对航天工作的肯定。
新京报:我国探月和深空探测计划进展如何,以后怎么规划?
叶培建: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分三步“绕、落、回”,今年就可以实现。目前,我们正在做月球探测的后续,以及我国深空探测后续工作的认证,我们将做好这些认证工作,并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在火星之后就瞄准小行星,并且向更远的太空进军。
新京报:小行星探测有什么意义?
叶培建:小行星是46亿年前太阳系初期形成的行星体,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揭示生命起源、天体演化。另外,小行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很多蕴藏着铂、钴、铑、铱等稀有金属,可以利用空间机器人进行开发利用。
新京报:目前我国对于小行星的探测开发有哪些计划,需要多久?
叶培建: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我认为小行星探测应该分“选、探、控、用”四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经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和一些技术攻关,“小行星监测与防御技术、弱引力小天体表面探测机器人”等若干课题取得研究成果,我预测,50年内,小行星探测开发有望实现。
以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
以古代科学家命名
张衡星“张衡星”是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以当代科学家命名
钱学森星
1980年10月14日的夜晚,天文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2001年12月21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这颗21年前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以表彰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对我国科技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以演艺界名人命名
姚贝娜星
2015年4月10日,因癌症而去世的著名女歌手姚贝娜的名字也被镌刻在浩瀚的星图之中,这颗国际永久编号为41981号的小行星是由香港天文学会会长杨光宇于2000年12月28日在沙漠海狸天文台发现的。
以文学家命名
巴金星
1999年6月,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巧合的是发现这颗小行星的1997年11月25日,正是巴金先生的93周岁生日。
以商界名人命名
邵逸夫星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64年10月8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2899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新京报 李玉坤 裴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