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上午9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共同举办数据之上的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大数据论坛暨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黄荣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党总支书记刘惠琴,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书记孙茂松,平方创想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刚等出席论坛。论坛由刘惠琴主持。
杨斌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是清华在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方面重要的平台,今后将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人才培养受制于数据不足,不仅仅是数据量不够,更重要的是占有的数据维度单一,太结构化,真正的人才大数据、成长大数据基本是空白,这对于人才选拔、因材施教、职业发展的改革与创新,禁锢很大。中国的国情社情要求高校人才发展要据实、有证据,特别是有数据。未来需要走一条掌握大数据又超越大数据的教育发展之路。
随后,瞿振元、杨斌、史静寰、王刚为清华大学全球学评中心揭牌,中心管委会成员、执行机构成员和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揭牌仪式后,数据之上的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大数据论坛正式开始。
首先,瞿振元做“大数据是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支持”主题演讲。他讲到在国家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节点上,教育工作者要从被动解释到主动思考,站在前沿引领发展,多一点宏观思考和主动作为,发挥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引领作用。他提出我们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强度,过去我们把互联网作为技术、媒介,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新空间。在数据科学运用于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研究从思辨式向实证式转变,今后应当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实证式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
黄荣怀举出互联网教育产品发展指数研究、互联网教育产业研究、“新”技术使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等三个案例,围绕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考察、教育研究中的证据适应范围、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大数据与证据“采集”等六大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探讨。
丁小浩指出大数据时代并非是“理论终结”和“相关代替因果”的时代,但大数据在教育定量研究的测量工具、研究对象、非结构化等方面为教育定量研究提供了机遇。然而,它也在大数据的产权、大数据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利用大数据来做哪些传统研究做不到的事情等方面为教育研究带来了挑战。
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认为大规模实证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教育和学习,揭示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打开大学生学习的黑箱。她以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CCSS)”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例,为大家展示了数据揭示的教育过程、教育作用。她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研究将不再是仅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学问,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要求未来的研究者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和理论修养和扎实的教育研究数据。
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刚与大家分享了基于数据的学科发展研究,阐释了基于证据的研究对发展理论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真实场景下数据的复杂性。他强调完整的数据全链条研究需要包括需求分析、数据模型构建、数据收集、数据库建立、数据清理和整合、数据分析、数据传达以及结果评估等多个步骤,并以学科发展研究为例,展示了数据供应链的具体实行,科研场景的知识图谱搭建,特别是数据分析的现有成果。通过对全球大规模科研数据的挖掘,王刚展示了如何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基本维度对学科发展进行评价,并进而对学科在时间、空间、竞争、合作、投入、产出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在描述性分析和事实诊断的基础上,王刚展示了如何基于机器学习进行进一步相关性判别和预测性分析。他提出,分析对象和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相关数据供应链的完成,需要有教育研究、数据科学、工程技术和具体相关学科的人员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共同努力。
孙茂松从MOOCs课程视频智能分析、课程知识图谱自动构造、慕课辍学率预测、助教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用于线上教学几个方面分享了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理解。
最后,由韩亦舜主持“信息引导变革与加强分享”为主题的圆桌论坛,诸位演讲嘉宾围绕数据科学对教育研究的影响作用,跨学科交叉研究,国内外教育领域应用大数据研究比较,如何认识并引领数据驱动的教育变革等话题与在场观众进行了探讨及互动。
本次论坛吸引200多人及20余家媒体到场参会,并通过学堂在线等2个平台进行同步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