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清华女博士去美国学务农,回国后继续当农民搞生态农业
2017-04-26 16:08:00 来源:澎湃新闻
劳作在蔬菜大棚和鸡舍、猪圈之间,与村里的农民打成一片。这是80后女博士、分享收获农场负责人石嫣的日常工作。

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学生时期,别人的留学(课程)都是去名校、去大城市,她却申请成为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到当地农场当了半年地地道道的农民。毕业后,本可以选择到高校当一名教师,过安安稳稳的日子,潜心科研,她却回归田间地头。用石嫣自己的话说,是做个“新农人”。

石嫣 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
困惑源于实践解于实践

穿着鹅黄色羽绒服,踩着雪地靴,一到周末,石嫣的电话总是比平时还要繁忙。一边招呼着前来采摘的会员,一边远程为初次做客的朋友指引路线。如今已经拥有占地面积300多亩的农场、将近1000名会员的她,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淡淡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本科很偶然地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

“硕士阶段,导师觉得我们也研究不了太深刻的东西,还不如多些实践,就带着我们到山西等地的乡村调研。”正是那个时候,石嫣发现真正的农村和自己在学校了解到的有很大差别,她开始对农业相关问题更感兴趣了。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了解到的越多,问题也不断显现。

“一些地方农民的生活状况很不好,很多三农问题并不是靠个别人或者政府的某项政策就能改善的。”看到农村这些问题自己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石嫣陷入了困惑。

“后来刚好有个可以去美国农场实习的机会,我就想着先将困惑放一放。”2008年,博士在读的石嫣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开始半年的务农生活。

在美国实习期间,石嫣除了跟着农场主下地干活,还考察调研了周边其他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学习国外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

在农场的一件小事,让她至今仍然记忆深刻:“有一次农场配送给会员的芦笋有一部分被冻了,开始我们都没发现。后来他们就挨家给会员打电话请会员检查,如果发现有被冻的,就重新配送。”石嫣觉得,他们身上的责任感是最难得的。“中国的农民很辛苦也很勤劳,但是当他们真正愿意做农业的时候,农业本身能否给他们一个有尊严的收入和让他们负起责任的价值感?我们的菜农把菜卖给谁了?农药化肥到底有什么样的伤害?这些农民并不知道。”

石嫣分析,可能美国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并没有中国先进,但是在美国,很多年轻人愿意对环境进行反思,主动选择到农村生活,并不是简单的情怀。她觉得,这也会是中国农业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看着年轻人到农村过简单、朴素的生活,工作快乐又充实,让石嫣觉得之前的困惑有了答案——得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引入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回国后的石嫣刚好碰上中国人民大学位于海淀区的产学研基地建成,她便向老师申请,把在美国学到的模式引入,建成了“小毛驴市民农园”——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

石嫣解释,社区支持农业,就是采用生态方式种植,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化学添加剂等人工化学合成材料,保证种植实物的健康、安全;消费者在种植之初预付生产者一年的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一种友好互助模式。

“虽然学校基地建成了,但是很多设施并没有完善。我们都是在村里租个院子办公、住宿,白天步行去地里干活。”石嫣记得,刚开始到社区招会员,社区负责人特别支持,专门提供场地供他们做宣讲,却只来了两个人。

“没想到因为人少,互动性比较好,后来那两位都成了我们的‘铁杆粉’,有一个还专门印刷了宣传单,挨家帮我们推广,一下子招了20个会员。”大家开始并不是奔着创业去的,“小毛驴”的每个成员都单纯地想要做好这件事,带着热情,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第一年就收获了50多个会员。

从2009年的六七个人,3个固定成员带着实习生创办“小毛驴”,经过2010年“毒奶粉”事件后,人们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小毛驴”已经有300多个家庭等待成为会员,2011年会员数已有800多个。作为“小毛驴”的发起人,石嫣一开始就不吝啬将自己在国外“取回来的经”分享给大家,2010年,她组织召开第一届中国生态农业大会,将全国各地的农场主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

“后来,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样,刚好2012年我博士毕业,就选择了创业。”在“小毛驴”发展的上升期,石嫣选择归零重新开始。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靠众筹。“当时给大家的唯一承诺就是一年的蔬菜供应,没有其他分红。”石嫣说。不过她还是找到了10个人,每人出资3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在通州区建起了分享收获农场。

之前没有大棚,整个6月份供给会员的都只能是叶类蔬菜,石嫣坦言,送去的蔬菜直接被扔出来的时候也有。所以这一次,搭建大棚,增加作物种类,石嫣下了不少功夫。与农户合作,让市民与农民直接对接,在做好农场的同时,她还不断帮助并与五常基地等各地运营生态农业的小农户合作。2013年,石嫣将农场拓展到顺义区,建起拥有26个大棚的蔬菜基地和果园基地。

改变自己,影响更多的人

一边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做好生态农业的示范。同时,她还面向大众,搭建起一个社区支持农业的孵化平台。

这些年来,到石嫣的农场实习的人有不少,很多年轻人在跟着石嫣学习一段时间后都选择“另立门户”,有的就在距离石嫣的农场不远处,也有的返乡做起了家庭农场,石嫣从来都特别支持。她不仅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还在分享收获的App上,给其他创业者的产品留出一块产品专区,帮助他们做销售。

石嫣每年到全国各地开展讲座,宣传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受她影响,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先后成立了近500家运作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平时,她每月都会在自己的农场举办分享会,请相关专家过来为在北京的CSA会员讲授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等知识,为大家随时交流农场经营经验搭建平台。

2015年,由石嫣组织协调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CSA大会上,800多位参会者中有十分之一是国际嘉宾。“当时连走道上都挤满了人,不仅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也增进了海外同行了解中国的社会参与式有机农业。”石嫣介绍,去年在杭州的CSA大会,内容更加细化,有茶叶、蔬菜、市场、服务会员、农场休闲等不同的分论坛,让交流互动更具针对性。

2014年,石嫣还发起创办大地之子学校公益项目,每年帮助近千名孩子亲近土地和自然,了解食物本质、感受最简单纯朴的快乐。

“现在看来,我们一开始就坚持的呼吁全国各地一起做的方向是对的,如果当时只关起门来自己做,很难形成现在的影响。”看到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石嫣更确信,自己这条路是选对了。

(原标题:在美国当农民 回中国还当农民)(杜沂蒙/中国青年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