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育良书记”最想演的竟是李达康
2017-04-09 18:12:00 来源:澎湃新闻
《人民的名义》剧照
采访张志坚,有时候已经会条件反射似的脱口而出直呼其为“育良书记”,他听了也高兴,呵呵笑起来,这样的好戏和好角色,对于张志坚这样的演员,也是“好多年才等来一部”。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董建昌,《血色湘西》中饰演麻大拐,到《义者无敌》中的宋哲元,或者《洪流》中的苏剑奇、《毒刺》中的于盛龙,张志坚的履历里,多的是主旋律和战争题材的戏,他有革命家庭出身的“根正苗红”,眉宇间也自带一股正气。

张志坚出身于文艺家庭,父亲早年是新四军抗大苏北第八分校的学员,后来在新四军军部文工团工作。从小的耳濡目染,也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官员。尤其对“文质彬彬”的官员有不少观察和见识。

这不是张志坚第一次涉足反腐题材的电视剧。2003年,他参演的《飓风》是一部由最高检察院女检察官亲手写就剧本的电视剧。而就在即将播出前夕,新的规定出台,从此央视黄金档不能再播出涉案题材电视剧。因为赶上了一趟题材类型的“末班车”张志坚记忆犹深,当《人民的名义》找到他的时候,他有种格外的高兴。

《人民的名义》迅速走红,是他没想到的,关于网络上年轻人看待这部戏的新鲜方式,P表情包或者组CP这种事,62岁的张志坚说他并不关心。但他确实发现自己多了些年轻人的粉丝。“我不太关心网络上的玩法,但我相信那些附加的娱乐性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样一部剧走红传递的价值观。”

对话

一开始导演让演祁同伟,最想演的是李达康

张志坚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书记高育良澎湃新闻:《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是近年比较少见的作品。遇到这个项目是在怎样的机缘下?

张志坚:我接触到这个戏是导演筹备两个月后,李路和我一样是南京人,二十多年前他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苏台的时候我们匆匆见过一面。这次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希望北京见个面。当时在剧组见到我之后他就特别兴奋,一会说让我演这个一会说让我演那个。可能我当时去见他的状态看起还还比较年轻,他一开始让我演祁同伟,还跟我说了好多祁同伟这个角色的特点。第二天打电话来说他冲动了,祁同伟是高育良的学生,还是太年轻了。

澎湃新闻:这部戏每个角色都很有意思,如果让您自己选的话你最想演谁呢?

张志坚:我看剧本的时候角色还没定,看下来我就觉得李达康和高育良这两个角色都是比较符合我的。可能一开始我还更倾向李达康。因为我一直演军人,留了十几年寸头,也比较符合李达康干练、改革派的作风。后来定了是高育良,到剧组吹了个大背头,年龄感一下就上去了。化妆师那时候提醒我和张丰毅,说我们有自己的白头发都有意留着,所以大家看到现在两鬓的白发基本是我自己的。

澎湃新闻:为这个角色做了哪些准备呢?

张志坚:服装大多都是我自己的。我生活中没那么老气的衣服,还专门和太太去逛商场。剧中现在常穿的一件干部服,就是在商场看到的。我一试,我太太就知道这不是我生活里要穿的,就问我要出去拍戏吗?那个是羊绒加薄棉的面料,很符合人物的身份,质感很好,价格也不便宜,七八千块,我就拿下了。还有眼镜,其实剧组给我准备了七八副备选,但毕竟经费有限,高育良是个学者型的官员,眼镜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有些好的眼镜又有明显的logo,我也是选了很久,后来自己添置了一副比较贵的。

澎湃新闻:官员作派上有去找一些参考吗?

张志坚:我父亲是一个老革命,从小也会因为这个关系接触到很多官员,怎么说都有一些耳濡目染。包括那时候演《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得益于从小听了很多父亲的战友说国共两党打仗的故事。有这种感觉。

其实官员并没有特定的样子,每个官员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怎么上来的?是农民?还是攀关系?不同的成长作派都不同。官员只是有一个大致的表面轮廓,但并没办法说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官员。



高育良是有理想主义的

澎湃新闻:看到这部剧的剧本第一反应是什么?

张志坚:看到剧本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有十二三年没出现过这样的题材了。我对这个题材还是很敏感的,2003年,我在广州拍《飓风》,是一个最高检的女检察官自己写的本子,本来是2004年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播出前夕出了条规定,《飓风》就成了政策出来前最后一部剧了,后来改到了深夜档播出。在后面十几年就没这个题材了。

这次一看到这个题材,我就很敏感的发现,这是一个很久不见的好戏。不只是题材,对这个剧本我就是非常喜欢,它的人物之好也是近年少见的。尤其头三集,各种案件层出不穷,人物也很丰富。

但是其实接下这个戏后,大家都很忐忑,对审查、投资都没底,大家都是奔着剧本好。“育良书记”表情包
澎湃新闻:因为“没底”给拍摄带来一些困难吗?

张志坚:这部戏除了周梅森的剧本外,最大的功劳要归功于李路导演。其实中间有些不大不小的投资方,投资方多了,要求就多,其中有些目的不明确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导演也是下了决定,把一些不同心的资金都推掉了。

澎湃新闻:高育良是一个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你怎么看待这个人物?

张志坚: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他的“野心”,到后面观众就会看到,他的同僚评价他是个“贪天下的人”,他是一个要绝对权力的人。但是他又深谙官场的规则,懂规矩,知道有些规矩破不了。

澎湃新闻:高育良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高级知识分子官员,走向堕落。您怎么看待官员这种“理想与道德的沦丧”的过程?

张志坚:他曾抱有理想主义的。很多官员,不是单说青年时期,就是人到中年,也依然很有理想抱负,但一些人慢慢学会了顺势而为。高育良是有抱负的,但从高校出来后到官场,慢慢发现很多身不由己。他也是真心希望他的学生都是好样的,但是又怕学生会对自己不利。

澎湃新闻:这个角色其实到剧情后期是有反转的,这样的一种角色塑造,对你来说挑战大吗?

张志坚:这个角色对我的挑战就是,我不想把他演成传统意义上的贪官,我也不知道周梅森和导演心目中的高育良是什么样,我心中的他是一步步“形成”的高育良。在拍的过程中我也和导演有交流,李路虽然年纪轻,但很了解官场,对其中规则都把握很透。

而且一个角色能“附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时间慢慢让这个角色长到我们身上。一开始还要摸索,到后来穿上干部服,就是这个角色,大概也得拍了十几二十天以后。每场戏的环境、对手、服化倒都会给予你不同的灵感。比如进了育良书记的家,才知道这个人物的生活。虽然原来也知道,但在实际的环境里,这么大的房子,怎么走路怎么说话,都是在这个空间里有了更具体的概念。在家里拍了十天,拍到三四天以后,就觉得非常熟悉了。“育良书记”表情包
老戏骨们演戏舒服,从来不和“小鲜肉”对戏

澎湃新闻:如今该剧广受年轻人关注和喜爱。您之前有预想到这样的情况吗?您觉得这部作品对年轻观众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和价值是什么?

张志坚:我不太关注网络,也没想到这次居然有这么多年轻人会喜欢。最近经常收到年轻粉丝的消息,我自己也很意外。之前在北京还演了《人民的名义》的话剧,有个18岁的小孩,专门从英国飞回来看,还有好些年轻人连买三场,热情非常高。

对我来说,这个剧的意义在于价值观,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戏,让一家三代人可以毫无代沟坐在一起看一部剧,而且丝毫不用解释,这就是恒久的,我们永远会认可的东西。

澎湃新闻:除了价值观,观众看这部剧觉得很过瘾的一点,是因为看到那么多老戏骨飙戏,很酣畅淋漓。你自己演下来感觉如何?

张志坚:现在大家都说“飙戏”,其实根本没有“飙戏”,在话剧舞台上可能有“飙”这回事,可能今天没飙好我们明天还继续飙。但电视是一个一个镜头散着拍的,可能这边情绪刚上来,导演一声“咔”结束了,又换下一场了。如果说有飙戏,只存在观众的观感里和导演的剪辑台上。

澎湃新闻:但对手的演技即使在短镜头里也能感受得到,会互相增进表演吧?

张志坚:当然和这些演员对戏都是很享受的,因为大家的阅历、水平都差不多,对角色的把握和交流,演起来虽然不是“飙戏”,但是是舒服的。

我就从来不和“小鲜肉”对戏,给我看剧本我看到是和小鲜肉演的话我肯定推掉,给多少钱都不干。那就根本没法演。

澎湃新闻:陆毅在这部戏里算是比较“鲜”的了,怎么评价他的表演?

张志坚:陆毅已经表现很好了,很敬业,从来不迟到早退。我们这些老大哥们大家天天集体超时,他也就跟着我们超时赶工。说实话,他这个角色挺难演的,正面形象嘛,又是个检察官,限制也多,其实他在现场发挥很不错。但是和前辈们比起来,确实还差点火候,会显得单薄。(澎湃新闻记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