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人称2017年为新高考(精品课)元年,作为全国性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浙江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离新高考最后一次集中大考还有两个多月时间,第一届参加新高考的沪浙两地考生正在做最后冲刺。首次迎接新高考的高三学生如何选择高校专业,如何填报志愿?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生们如何选择学习科目?语数英之外的文理科放开选择,是解放了学生的天性,抑或仍摆脱不了高考的考分束缚?学校如何应对?不同科目的老师们或被更多学生选择、或面临学生减少的尴尬,他们又将怎样应对变局?
今年一月下旬开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先后派出多路记者前往嘉兴、东阳、杭州、绍兴、温州等地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聚焦正在试点的浙江高考改革给当地学生、老师和学校带来的调整、适应或改变。
2017年1下旬,在浙江省东阳市东阳外国语学校里,当其他同学都在教室上课时,小旭(化名)和小峰(化名)两个人却坐在一个空荡荡的课室里自习。
“班里在上物理课,我们去年10月份物理成绩都考得不错,所以之后的物理课都可以不上了。”小旭说,每次班里上物理课的时候,他们就抱着书出来,找间空教室自习其他的科目。
与小旭、小峰一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2014年启动的浙江高考改革推出部分科目二次高考、选课、走读等新的举措,这让一些智力超群的尖子生、以及一些高二就高分通过部分科目考试的学生获得了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可以腾出时间来学习其他科目,也可以空出时间进行阅读,或者进行其他更有兴趣的学习。
对于这部分成绩优异,一次考试就高分通过的学生,学校大多放任他们自习。东阳市一所高中的校长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如果师资够的话,一般会派个老师专门来看他们,老师不够的时候,就干脆让他们自己学习了。”
选课措施的实施,众多高中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科目。不过,澎湃新闻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功利”选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人避开物理等高难度学科,选择其他相对轻松、容易拿分的学科;与此同时,自由选课带来的众多组合,也给部分学校带来了教师调配的难题。
“高考改革试点初期,一些新问题总是难以避免,我们在想方设法应对。”多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浙江高中校长称,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和适应新的高考模式,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都会逐步走向平常化。
自由选课,7选3组合多达35种
2014年是浙江省高考改革实施的第一年,刚刚考上绍兴市华维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新生梁梓锋(化名)恰好赶上了,“最初是新鲜,有些自由,还因为不确定带来些许不安。”
梁梓锋所说的“自由”,正是这次高考改革的重头戏“自由选课”: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精品课)三门必考科目以外,学生们还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科目中进行“7选3”。
相比于以往文理分科模式,新高考改革无疑给了学生们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据澎湃新闻走访浙江各地了解到,不少学生在选课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搭配,如选择物理、生物、地理,或历史、地理、化学,不再拘泥于文理之分。
华维外国语学校虽然坐落在相对郊区的上虞区,但作为浙江省一级民办学校,还是吸引了不少学生争相报考。高考改革之前,为了更好地针对性教学,学校将班级分成了4个等级,分别是精英班、实验班、华维班和普通班。
这种等级制度一直维持着学校的良好教学,但在高考改革的这一年,却成为了一大难题,“我们是第一届分班,学校既不想打乱等级制度,又想让学生自由选择。”梁梓锋说,他们这一届在高一时仍然是分为了4个精英班、2个实验班、2个华维班、8个普通班。
得益于中考优异的成绩,他被分到了华维班,但原本的优势,却在高二选课时束缚住了他选课的自由,“我本来想选历史、地理和技术,但我们班是政治、地理班,如果我想选历史,就要调去普通班。”
班主任劝他:“华维班的师资条件更好,不要调走。”为了更好的师资,梁梓锋最终放弃自己自选的历史,选择了政治、地理,技术则是走班上课。
华维中学实施行政班和走班制相结合的制度,早在高一的时候,学校就对学生的选课进行了一次统计,然后根据选课人数比较多的科目来进行行政分班。
高二的时候,学校根据第一次志愿的选择,进行了“科目搭配”,将两个科目搭配好,供学生进行选择,“就是两个科目组成一个行政班,比如有政治地理班、物理历史班、地理历史班,这两科是固定的班,另外一科,再实行走班。”
梁梓锋表示,这样的选课满足了很多学生的选择,但也有学生的志愿不在搭配里,就只能放弃,选择相对比较喜欢的搭配,“可以说自由,但也不是很自由。”
“但相比于以往只有文理分科两种选择,现在这种高考模式下,我觉得选课还是很不错的,给了学生很多自主权。”但梁梓锋表示,作为第一届“小白鼠”,自己仍然是不敢尝试太过随性的搭配,选课还是以文科为主。
桐乡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杜伟国(化名)对于改革也有着同样的看法,“我觉得改革后对我们更有优势了,比如以前理科就是物化生,但生物对我来说是比较头疼的,现在高开改成了7选3随便选,对我而言就是优势了。”
他告诉澎湃新闻,去年10月份的选考技术课考了90多分,但今年还是想再试一试,“我想试一试冲100,给自己一点压力,这样可能会考得更好一些。”在杜伟国看来,选考科目能参加二次考试,也是改革的好处之一。
尊重学生自由选课,是这次高考改革的指导原则之一。澎湃新闻在浙江绍兴、温州、东阳、嘉兴等多地调查发现,大多数高中都遵循了这一原则,但同时,繁多的组合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难题。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中学的一名高三数学老师坦言,7选3可以搭配出35种组合,每个组合学生选择的数量又不一致,导致学校在分班时存在师资紧张、教室不够、个别班级人数过少等问题。
应对选课,部分学校推出“半套餐制”
东阳二中老师提及的问题,正是浙江省一些高中学校在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据澎湃新闻的走访调查,部分学校的应对之策是实施“半套餐制”。
东阳市一高中校长程方伟(化名)告诉澎湃新闻,对于选课,很多学校现在采用比较多的方式,就是进行“科目两两搭配”。
“我们学校也是把两门课搭配在一起,让学生选,如果他选择了政治和化学,还想学地理的话,就可以走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走班只用走一门课。”
程方伟表示,学校的分班纯粹是按照学生的意愿来编排,充分给学生选择权,“像技术课,我们这一届高二只有17个人选,那么我们也照常开班。”
他坦言,之所以学校能够给17个人也开一个班,主要还是因为学校的教师比较宽裕,“我们高二10个行政班,但总共分了12个教室,多出来的教室就可以当临时教室,比如技术的这17个学生来自三四个班级,上技术科的时候,他们就都到临时教室上课。”
同在东阳市的另一所高中,在分班上也是使用的两两搭配组合的模式,但却面临着教室不足的问题。
该校教导主任徐建(化名)告诉澎湃新闻:“我们现在分好班、排好课,教室是刚刚好的,但高三考试分两次,考得好的学生不参加第二次考试,但课也得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腾出教室让他们去自习,教室就不够用了。”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学校正在造新的教学楼,大概2017年中旬就可以建好。在他的指引下,澎湃新闻记者看到,教师办公室的外面,一栋四五层高的小楼已经初具规模。
东阳二中实施的也是类似的组合方式,但该校高三的一名数学老师坦言,学校也想尊重学生的选择,但学生的选择有30多种,一个年级只有16个班。
因此,大多数科目是进行两两分班,但其他选择比较偏的学生,只能编成一个混合班,“这样就很难管理,一个班级里可能有三个组合。”
东阳市顺风中学实施的是另一种组合方式,该校吴校长告诉澎湃新闻:“学校在组班时基本都是按照学生的志愿来分班,3门课相同的就先组成一个行政班,组不成的就是混合班,混合班里,再尽量把两门课相同的组成一个班。”
他说,学校在学生选课时会进行辅导,对学生选课进行建议,但不会干涉学生最终的选择,“我们目前高二里有4个混合班,行政班的学生是相同课的时候不走班,不同课的时候才走班,混合班就另排班,各找自己的班上课。”
“半套餐制”也满足了不少学生的需求。
东阳外国语学校一名高二的学生告诉澎湃新闻,她选择的科目是生物、化学和历史,都是自己喜欢的,“我现在所在的行政班,能够在一个班里上完这三门课,不需要走来走去,觉得还挺好的,不会很麻烦,但其他一些同学是要走班的。”
在她看来,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是这次改革最大的好处,“我选课都是根据兴趣来的,上起来也很开心,而且高三一年考两次也挺好的,毕竟机会多了一些。”
物理遇冷,偏科现象已显露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自由选课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澎湃新闻调查也发现,也有部分学生为了能拿高分,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课程,放弃较难的科目,有的学校已经显露出了 “偏科”现象。
“东阳这边一直都是理科为主,但现在选课时理科在急剧下降,特别是物理,一年比一年少,而技术,因为比较简单、赋分高,现在在慢慢增多。”
程方伟校长告诉澎湃新闻,物理本身学习难度就比较高,选择的又大多是尖子生,因此很多普通学生,甚至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在避开物理这门课,“我们高三还有40%选物理的,现在高二不到40%了。”
他说,尽管学校一直在宣传物理是理科的基础学科,到了大学也是要学的,高中必须要有物理知识,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讲,选课时并不会考虑那么长远,觉得不好考就不选了。
除了学习难度大,物理科目赋分低的情况也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
程方伟介绍道,浙江有一所学校有两个实验班,第一年大多数都选择了物理,但去年10月份的考试结果出来,成绩排名甚至比不上普通班。
对于这种情况,程方伟也很无奈,“物理太难了,这是常理,上次考试我们学校也明显感觉出来物理成绩偏低。选择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好的学生,考出来成绩反而更低,考满分、高分的比其他科目也要少。”
类似情况在省一级重点中学里同样存在,该校教导主徐建告诉澎湃新闻:“我们高二选择物理的,相比高三,下降了百分之三四十。”
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赋分低,“比如选历史第一次考试能拿三四十个A,就是满分了,但物理就只有七八个满分,家长当时让学生选择物理是尊重小孩子的意愿,但现在考试情况出来了,有点落差。”
对于以上情况,程方伟表示,目前第一届还未参加高考,如果高考录取能采取“三位一体”的方式,或许能对“物理遇冷”的情况有所改善。
物理遇冷的同时,其他科目则迎来了“新关注”。
东阳二中高三数学老师告诉澎湃新闻,以前学校文科班很少,12个班里仅有2个文科班,但现在已经差不多是1:1的比例,文科专业受到了不少学生的青睐。
对此,徐建也有同感,“我们学校的物理下去了,但生物、历史、地理和技术都上去了,特别是技术专业,因为课程简单,赋分较高,接下来应该还会有更多学生选择。”
他坦称,在新高考刚开始的第一年,学生和家长都对科目的具体情况没底,学校的志愿填报还是分散的,基本能按照兴趣来选择;但如今第二届学生吸取了第一届的经验,在选课上已经出现了“避难就易”的现象。
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三的一名学生告诉澎湃新闻:“现在选考既拼实力也要拼策略,由于同一场考试的同学按排名来给成绩,很多中学都会选择避开与重点中学一起考试,反而占尽了A的名额,因此重点中学学生间的竞争就变得异常激烈。”
此外,他表示,不同年级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作为第一届的我们只有同届对手,算是比较幸运,但是18届就可以和17届一起考试了。”
高一有11科却最多只能开8门课
高二就要进行分班学习,然而据浙江省教育厅的规定,高一却最多只能开8门课,剩余的3门课,愁坏了各个学校。
“高一科目有11科,如果要让学生在高二做出选择,高一11门课就要全开。”瑞安十中校长王国安告诉澎湃新闻,如果高一只开8门课,那么就影响了学生考两次的机会(指高二、高三都参加考试)。
基于高二选课的考虑,东阳某高中高一选择了开10门课,“虽然上面规定只能开8门课,但是我们是变通的,开了10门课,技术和生物两门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
该校一位负责人表示,开多少课归根结底还是考试时间问题,“高三10月第一学期就要考试,相比过去突然少了那么长时间,如果选择生物的学生高二才开始读,一年就参加高考,而其他学校高一就开了,人家学生读了两年,那我们的学生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但上述负责人也表示,高一开这么多门课,对于学校的师资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要求,“我们只能是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老师既要上选修又要上必修课。”
同样,对于东阳顺风中学而言,师资也严重影响了高一开课的多少。
“我们高一是开8门课的,但到了高一下学期,等前面两届的学考结束后,高一再开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课。”为什么这样安排?该校吴校长坦言:“主要是没考试,等4月份学校和选考考完后,才能有老师调回高一。”
但他也很担忧,“4月份开课,学生才学了两个月就要进行选课,恐怕对科目的了解不够,不敢选。”因此,他说,顺风中学现在打算在第二个学期就把剩余的3门课开起来,“我们现在在做其他老师的工作,比如信息老师不够,能不能让物理老师来代,正在沟通中。”
绍兴市上虞区华维中学的梁梓锋高一时就只开8门课,“我们选课时在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之前,有些课我们都还没上过,比如说生物,那么在选课的时候年级长就让高二的生物老师给我们上一节介绍课,大概讲了一下,我们还是不了解啊。”
他说:“我知道有些学校高一时没有上技术科,甚至更多科目的,因为为了学考必须赶进度,对于一些科目就索性放弃了,这也是一种策略。”
如果开11门课,学生的压力却大大增加,程方伟表示:“即使每门课二十分钟的作业,十一门课就是四个小时的作业,学生的负担绝对更重了。周末放假也是,一门老师一门作业,学生吃不消啊。”
(澎湃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