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 继“985工程”“211工程”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双一流”建高校如何遴选和建设?
>>>>点击进入访谈全文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两会有我 砥砺奋进”系列访谈节目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长邢永明做客人民网,以“‘双一流’建设 行业和地方高校不能缺位”为主题与网友互动交流。
“双一流”最重要的标准是为中国建设服务
“双一流”建设是今年两会上的一个热词,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层面上推进的战略部署。李和平表示,“推动‘双一流’建设恰逢其时,创新推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在客观上给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因此,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大学本身的发展历史阶段,都决定了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谈及对“双一流”的界定,邢永明说,“教育部会有一些标准,比如世界一流学科、SCI、世界排名等,我们会参考这些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要为中国的建设服务。对此,李和平表示,从学校层面来说,最重要的是基于需求、基于服务、基于自身的现实来统筹规划学科建设,科学定位是前提。同时还要基于世界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来规划学科研究方向、平台构筑和人才建设。
如何理解“双一流”?李和平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双一流”建设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必须按照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是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第二,“双一流”绝不仅仅是少数985、211高校的使命,也是众多高校的责任;第三,“双一流”应该有绝对标准,但是更应有相对标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同一个学科在不同学校定位也不一样,必须要在各自定位上办出一流;第四,“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下推动建设,就当前来说,我们应该用全方位的开放的理念来推动“双一流”建设。
建设“双一流”首先找准学校特色
既然“双一流”建设不光是985、211高校的事情,那其他学校如何更好地参与“双一流”建设?李和平表示,首先就是找到学校特色是什么,“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盲目地规划出所谓的一流学科,最终也建不成一流学科。”李和平说。
来自高校的邢永明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二,要考虑学校基础,学科建设需要周期,短时间内大量的投入可能会发展的比较快一点,但是百年树人是需要周期的。
“学科建设需要钱,但是钱堆不出来学科。这也是目前大家对‘双一流’议论的比较多的,就怕新一轮的‘双一流’又变成一个分项目、分资金、分资源的工程,拿到了以后就拿到了,拿不到的永远拿不到,又造成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投入的不平衡。”李和平说。“确实需要考虑重点和平衡的关系”,邢永明补充介绍,入选“双一流”的可能是少数学校,但是从全国整个高等教育格局来看,有很多地方高校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大量贡献。如果只注重少数尖子学校,最后可能会造成中西部和内地沿海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
行业特色学校和地方不能缺位
“‘双一流’建设,从国家层面讲,很关键的一点是身份不固化、动态调整,但是必须有相应的机制进行配套。”李和平认为。
“双一流”高校建设如何落实?李和平说,首先要抓住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本质的要求,一流学科可以是主流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占领世界的制高点,可以是行业特色学科,也可以是跟民族地区发展有关系的。其次,从国家政策设计层面关注大学或学科用什么机制延揽人才、构筑基地、从事纵深的研究,不光要发挥资源的有效作用,更要加速推进中国技术的现代化、中国学术的现代化。
李和平认为,行业特色学校和地方不能缺位。他以安徽省政府印发的《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为例介绍说,安徽省既考虑了国家要求,也结合了地方实际。因为安徽有好几所行业特色学校,它的部分学科进入了世界一流。另外,也要求省内所有学校按照一流的要求做规划,按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要求来规划学校、学科建设。
“第一在需求上做文章,第二在布局上做文章,第三在学校特色上做文章,学校把握住这三点,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做一些理念、规划和资源配置,就一定能构筑一个好学校。”李和平说。
(人民网-教育频道 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