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健康:及早干预 先天失聪儿童也能说话
2017-03-06 19:21:00 来源:新华网

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但如果孩子合并病理性黄疸等情况,家长一定要定期带孩子复查

今年8岁的小慧长得水灵乖巧,但因为先天性耳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她再也无法像同龄孩子那样说话、唱歌。

“全国爱耳日”刚刚过去,记者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了解到,目前广州新生儿通过听力筛查发现的听力损伤率约为0.3%,先天性双耳神经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0.04%~0.05%。专家表示,很多人以为一生下来失聪就意味着孩子要接受终身聋哑的命运,“这个观念早已过时,只要及早发现、及早干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听力受损的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案例:耳聋拖六年 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今年8岁的小慧(化名),外表上和同龄孩子并无大异,然而她听不见,也不会说话。聪明的小慧通过辨认嘴形,努力地去理解他人所传达的意思。但尽管如此,本应上小学的小慧,却与同龄孩子在语言智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最初看到小慧的案例,我们都觉得非常可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温瑞金说,小慧的家人早在小慧两岁时就发现了她的听力异常,带她到潮汕当地的医院检查,当时医生就诊断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建议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手术。但家长认为‘聋’就是没得治,且拿不出手术费用,就放弃了治疗。直到今年攒了一笔钱,才带着小慧到妇儿中心就诊。

“如今即使手术成功,小慧的听力得以恢复,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温瑞金说,如果小慧在两岁时就及时植入人工耳蜗,经过几年的听力语言训练,恢复到正常孩子说话交流水平是很有希望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罗仁忠教授指出,不少家长认为“听力一旦下降就无力回天”“鼓膜穿孔就会聋”,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他提醒,不要等到发现孩子语言发育远远跟不上同龄人时才想到治疗,及早发现和干预效果才好。

提醒:“耳聋”并非就意味着没得救

对于听力损伤的儿童,分类型精准治疗效果显著。罗仁忠表示,传导性听力损伤的患儿,最主要是找到诱因,修复传导障碍,如外耳道异物、非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及早做针对性治疗。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的干预手段是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对于严重听力障碍的孩子,无论是佩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必须到专业学校进行语言康复训练,2到3岁是儿童言语中枢发育的高峰期,越是拖延,康复效果越差。”罗仁忠强调,“家长不要有‘孩子还小,长大一些再配助听器或植耳蜗’的错误想法,而耽搁了孩子十分宝贵而有限的学语时间。”

温瑞金补充说,进口的人工耳蜗价格多在20万元以上,一些家庭条件较差、无力承担手术费用的,可以咨询所在地残联看是否可申请补贴。广州市妇儿中心也设有“童心慈善基金”,家长可多方面咨询、申请。

专家勘误:初筛通过 也要警惕一些疾病损伤听力

1.初筛不通过耳聋

罗仁忠指出,在广州,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概率约为0.3%,先天性双耳神经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0.04%~0.05%。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听力筛查分三次:初筛(出生3天),复筛(出生1个月到42天)和听力诊断(出生3个月)。

“我们也常听到家长这样的反馈,说‘新生儿听力筛查看起来那么简单,就像走个流程一样的,有必要做吗?’这里家长存在一个误区,简单的检测不等于不准确。”温瑞金介绍说,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采用OAE(耳声发射)和AABR(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两种模式。OAE筛查耗时短,价格便宜,但受干扰因素较多;AABR相对更精准,耗时长一些。

“不少宝宝出现初筛不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筛查才通过,或OAE一项不通过但AABR通过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新生儿在快速发育,身体情况容易变动,感冒、呛奶等情况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温瑞金表示,宝宝初次听力筛查不通过,家长不必过于恐慌,因为临床经验表明,多数宝宝的听力都是正常的。根据出生队列资料显示,去年在广州出生的25万新生儿里,近2万例宝宝初筛都没有通过,但最后确诊为中重度听力损伤的还不到100个。

2.初筛通过没事

那么听力初筛通过的孩子,是否就可以放心了呢?

希希出生没多久后得了病理性黄疸,虽然希希通过了新生儿初筛,但医生还是叮嘱孩子3个月大时要回医院做听力诊断。但希希妈想起平日看的育儿文章里说,不需要过分紧张孩子黄疸,又想着反正初筛都通过了,便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孩子6个月大时,妈妈一次偶然带希希去看病,才一并诊断出希希得了中度感音性神经性耳聋,留下了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希希妈后悔莫及。

温瑞金解释道,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部分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过多或有代谢障碍,而婴儿的听觉神经系统非常容易受胆红素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过高的胆红素可能在婴儿的内耳细胞耳蜗核沉积,造成中枢性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异常,从而导致听力损伤。

“孩子在治疗黄疸的过程中,血清里的胆红素水平会随之降低,在胆红素聚集之前及早干预治疗,完全可以避免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温瑞金提醒,“除了病理性黄疸,还有耳聋遗传史、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出生时发生窒息、出生后重症监护48小时及以上、母亲孕期宫内感染等,都是婴幼儿患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即使通过了初筛,家长也不能放松警惕,三个月后要带孩子做听力诊断,并且建议定期跟踪复查,一直持续到孩子满3岁。”(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温瑞金、罗仁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蘅、李津 通讯员易灵敏、周密)

(广州日报 黎蘅 李津 易灵敏 周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