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总统换人,美国教育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成为当前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话题。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特朗普内阁教育部长人选的确定,其教育政策的基本路线逐渐显现:限制政府对教育事务的管辖权,支持家长充分的择校权,反对强化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评估手段,等等。其中“支持家长充分的择校权”值得关注,如果实施,这意味着美国的基础教育政策将更加利好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公共财政拨款可能会减少,将给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造成更大困难。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一政策路线其实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权衡选择问题。公平和质量是全球教育变革中的两个核心关键词。
一般来讲,教育公平包含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所有的儿童都享有受教育权利且接受质量大体相同的教育,同时也有适合个性差异的教育。教育质量有两项因素至关重要:一是确保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强调教育在促进学习者的创造力、情感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应有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全球对教育水平的评估是将公平和质量二者综合考量的,比如PISA(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项目,就是使用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构成的二维评价体系。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提高全民教育质量,促进全民享有优质教育。然而在每一个教育体系的内部,即使是美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经费投入量大的国家,也同样要面对“公共教育经费应该怎么花”这样的问题。
美国私立学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总体上好于公立学校。他们有一项免费学校午餐或较低价格午餐的政策,学生是否有资格享受这一政策取决于其家庭经济收入,这一指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2003年,全美私立学校有6%的四年级学生和11%的八年级学生可以享受这一政策,而公立学校,有44%的四年级学生和36%的八年级学生可以享受。
居住社区的富裕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区域学校的教育质量,美国那些贫困家庭和少数族裔聚集的社区,公立学校的水平原本就相对较低。未来特朗普政府若支持家长充分的择校权,表面上看是促进教育公平,但对于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却并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减少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投入可能导致公立学校品质进一步降低,这些家庭的教育状况或雪上加霜,从而使得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享受到的教育差距扩大,更加失衡。尽管特朗普在竞选纲领中提出,将推出200亿美元联邦拨款的教育券项目用于支持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自主择校,并呼吁各州在此基础上追加拨款,以此保证贫困家庭学生能获得择校基金。这看起来好像是雪中送炭,然而事实是这“雪”正是由这一政策的前提政策造成的,因此这更像是一个“补丁”而不是“雪中送炭”。
放弃现行美国公立学校系统遵循按家庭住址就近入学原则,通过教育券项目鼓励自主择校,这可能和世界各国倡导的教育理念相反。教育的作用并不只是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也包括减少贫困、犯罪,完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等等。单纯优先教育质量,无疑会带来提高教育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效益,这种效益将是明显可见的,然而也是短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选择,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也许未来的美国政府在教育问题上应该学习一下芬兰。芬兰在“以教育公平为基础,更好地提高全民教育的质量”方面值得全世界学习。芬兰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名列前茅,学生间的差距很小,家庭社会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很小。正是因为芬兰教育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设施、经费投入和教师资格标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享有均等的优质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弱化竞争、倡导信任,结果是大多数中小学生都选择就读离家最近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