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实习生 周静怡
7月以来,兴山县南阳镇白竹村村民周代全总觉得自家蜂箱不太对劲,不仅蜂蜜变少了,箱子上还布满了被啃噬的痕迹。他打开监控一看,原来,每到深夜,总有一头亚洲黑熊来吃蜂蜜。
“环境变好了,才有‘熊大’来。”蜂蜜被偷吃,周代全却十分开心。
兴山,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流域面积覆盖该县90%的国土。多年来,兴山全县将香溪河流域综合治理摆在突出位置,确保一河清水汇峡江。
经过多年的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兴山县香溪河两岸得以实现“听得见水声,看得到水面,观得到水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邹远景 乔长娇 摄)
作为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坚决扛起生态大省政治责任,积极推进沿江化工“关改搬转”,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奋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连续4年来,湖北长江干流出境水质始终保持二类水质。
规划先行绘就一江绿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湖北,饱含长江情怀。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声声嘱托,把脉定航,擘画蓝图。
荆楚大地,知重而担,奋力前行。
湖北是生态大省,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既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光荣责任。
4月19日,被平流雾妆点的长江宜昌城区段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沿江省市中,我省率先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2023年,我省印发《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划定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四类底线,全省划分为长江干流流域、汉江流域、清江流域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明确管控规则和治理要求。
法护母亲河,最强“绿盾”助力。
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实施,整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变 “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江”,长江流域发展进入3.0时代。《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省级地方性法规接连颁布。
重拳出击,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接连打响。
2018年,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打响”。沿江1公里范围内,11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改搬转”,实现“搬新、搬高、搬绿、搬强”。全省长江干线取缔非法码头1211个,腾退岸线149.8公里,生态复绿856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长江跨市界及一级支流河口断面考核全覆盖。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龙潭坪,三峡水库水位从春季的175米消落至145米后,形成了垂直高差30米的消落带区域,这些消落带在水退之后自然复绿,生机盎然。(视界网 黄善军 摄)
今年,我省部署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旨在以小流域为单元,探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5年来,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22年13个国家考核城市PM2.5浓度均值较2017年下降26.5%,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136天;
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2年省控断面劣五类水体全部消除,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较2017年提升11.7个百分点;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长江禁渔让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
“过去靠捕鱼捞虾,起早贪黑。现在上了岸,只要勤劳肯吃苦,一样能养活全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蕲春县退捕渔民王文权一家用多年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铝合金厂,还聘请8名退捕渔民来厂里务工,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湖北,长江禁渔的主战场之一,在长江沿线禁捕范围最大。随着十年禁渔政策实施,16818艘建档立卡退捕渔船回收拆解,退捕渔民3.1万余人全部洗脚上岸。
禁渔带来的变化,江豚摄影师杨河的镜头知道。
2022年2月9日中午12时许,为营救江豚,长江“黄金航道”停航12分钟。(摄影师 杨河)
今年64岁的杨河,拍摄江豚、守护江豚已接近10个年头。从2019年开始“追豚”至今,杨河为宜昌水域的13头长江江豚拍下了清晰的“登记照”。从江豚受困到恋爱,从捕食到当妈遛娃……杨河的镜头定格了江豚生活栖息以及繁殖等大量珍贵的瞬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充分的科研依据。
“水清了,岸绿了,鱼多了,江豚回来了!这一切真好!”杨河充满欣喜。
长江禁渔两年多来,随着各项保护措施协同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均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公报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普遍增幅为15%至30%。
5月20日,江豚在宜昌市葛洲坝下游水域逐浪嬉戏。(视界网 郑家裕 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珍贵物种长江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长江湖北段的多个水域,人们总能看到江豚跃出水面、追逐嬉戏的美景。
眼下,生态环境部门正在不断提升监测水平与技术,进而科学反映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依托279个省控地表水监测点位,我省全面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程继雄介绍,水生态监测不仅涵盖水环境质量数据,还包括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生存状况,助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湖北建设。
绿意浸润荆楚大地
7月8日至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受邀分享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我们依托丰富的茶叶、高山、森林资源,构建了‘茶文旅’融合和‘林药蜂’立体经济发展模式。”五峰县县长覃业成介绍,五峰县相继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峰县城边的青岗岭生态茶园,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五峰经验闪耀全国的背后,是湖北持之以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截至目前,我省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碳市场“指挥棒”,带来绿色新风扑面。
围绕碳市场体系建设,湖北高质量服务全国碳市场,建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截至6月30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2.38亿吨,总成交额109.12亿元,注册登记系统保持零中断;同时,湖北碳市场配额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65亿吨,成交额88.31亿元,在全国试点碳市场中保持领先水平。2016年至2022年,全省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23.9%,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方式,惠及千万普通百姓。
全省首批近零碳试点社区——恩施州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在回乡能人的带领下,呈现出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村野风景。眼下,洞下槽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加工体验、乡村旅游等产业,建设绿色茶叶基地1.1万亩,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去年,洞下槽村产值过亿元。
绿色生活方式,更成为人们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鄂州市不断加大对梁子湖的保护力度,实施“十年禁渔”,湖区鸟类由原来35种已上升到52种。(视界网 方仲华 摄)
细数梁子湖区东沟镇大桥村的变化,村党支部副书记舒成感慨万千:“上世纪80年代,大桥村有3个煤矿,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樱花、桂花、茶花、茶梅等各类苗木。我的父辈曾在此挖过煤,当时他们认为煤炭是财富;今天我们在此栽花种树,青山绿水就是财富。”
荆楚大地,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绿色根基,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