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44个湖泊回归“自由身”
2018-03-05 09:41:00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逐步恢复往昔健康和美丽的白莲湖。

湖北日报讯 3月3日,石首白莲湖边,64岁的邹上华将手伸入湖水,麻利地捉起一颗田螺:“很多年都见不到了,现在多的是!”

邹上华,东升镇长堤寺村人,白莲湖巡湖员。一年多来,这位在湖边长大的老村民,见证了白莲湖的“起死回生”。

去年以来,石首“狠招”治湖,将市域内44个湖泊的承包经营权全部收回,忍痛斩断利益链,恢复湖泊“自由身”。

  勒进肌理的“湖之病”

“以前能直接喝的水,后来脏到连手都不敢洗。”曾经的湖水之脏,邹上华印象深刻。

2016年监测数据显示,石首全域44个湖泊,面积90.74 平方公里,半数以上是五类或劣五类水质。

水质每况愈下,是政府放任不管吗?2015年,石首就出台湖泊保护“三年行动方案”,禁止投肥养殖,加强生态修复,加大打击力度,各项措施齐上马。“千亩以上湖泊,一个季度一检测。”石首市水利局局长陈沙生说,各种手段都用了,就是治不断根。“罪魁祸首”就是水产养殖中的过度投肥。

石首44个湖泊,绝大部分对外承包进行水产养殖。承包期一般5至10年,有的长达50年,年收取承包费800多万元。

石首市水利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科长胡建军在韩高湖突查时,推开承包主朱老板的门,发现了40桶深褐色散发着臭味的肥水膏。有的老板直接往湖里投粪。在三菱湖,准备投湖的饼肥装了整整一仓库。承包鸭子湖的老板更是一语惊人:他每年往湖里投的肥,要花100万元。

  湖泊功能:由生产型回归生态型

湖泊到底是干嘛的?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养鱼的”。

不知从何时起,大大小小的湖泊,沦为纯粹的生产工具。围网、筑坝、切割、投肥……支离破碎,不堪重负。人们对湖泊的过度利用,使其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很多人都忘了湖泊的真正功能。”陈沙生说,湖泊最重要的是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灌溉,保持生物多样性。

承包经营模式下,湖泊被“一包了之”,成为逐利工具。“不断投肥,不断增产。一个鸭子湖,一年能养出300多万斤鱼。”胡建军说。

石首市意识到,湖泊之所以治不好,根子在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湖泊的生态功能必须摆在首位,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生态效益。

  斩断利益链,告别承包经营

勒进湖泊肌理的利益链条,必须斩断。

2017年1月,石首出台《湖泊退出承包经营实施方案》,全面终止湖泊发包承包,全市所有湖泊做到“三个一律”:一律停止生产性投入;一律无条件终止发包承包、收回经营权;一律无条件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鱼,恢复生态养殖环境。

老百姓拍手称快,作为利益主体的老板们起初不肯让步。“大部分承包主抵触情绪都很大,为了收回韩高湖,先后进行了几十轮谈判,极为艰难。”胡建军说。

提前终止合同,石首拿出重金补偿承包主。每个湖经历成鱼起捕销售、固定资产清产核资、鱼种过秤等环节,市乡两级政府共掏出3000多万元补偿款。

一次次艰苦谈判,一场场激烈博弈。一年多时间,石首彻底告别湖泊承包经营。

  人放天养,鱼和熊掌可兼得

人放天养,不让一粒肥料入湖,生态效益真正放在了首位。石首市水产局局长邓志高介绍,入湖鱼苗数量和品种都进行了严格控制,放入的多是鲫鱼、鳜鱼、黄颡等有利于生态修复的种类,鱼儿生长期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

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天然放养的鱼肉质极佳。“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鱼和熊掌有可能兼得。”邓志高说,目前已注册“荆楚老河”商标,打造有机鱼品牌,以直营店形式销售。产量不大,价值倍增。

生态优先,红线不可触碰,在此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成效斐然。石首治湖经验引发关注,多地来此学习取经。

扁草、菹草、黄丝草、轮叶黑藻……漫步上津湖边,能数出十来种水生植物。

“回来了!”胡建军说,这些水草是水质晴雨表,恢复“自由身”后,湖泊健康状况持续好转。水鸟、田螺、河蚌也多了起来。

胡建军回忆,以前奶奶常用“喝了上津湖的水眉毛都要长三寸”形容湖水的洁净。如今上津湖边的村民,又开始用湖水煮湖鱼。他相信,石首人耳熟能详的这句民谚,一定会再度流行。(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磊通讯员田孝艳车荣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