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满眼荒芜,到如今的绿树成荫,李宏儒用了整整19年。
如果此时是在台湾高雄,李宏儒没准正穿着一件单衣,在院子里悠闲地喝着茶。如今的他,却置身丹江口市一座孤岛,冒着初春的寒意,为一排刚栽下的杏树浇水。这样的孤岛生活,他已经坚持了整整19年。
承包下这座四面临水的孤岛,李宏儒这些年在岛上投资了大约2000万元,植树、修路、建房、买船。他说要为老家留下点东西,而所有的动力,皆源自老人内心深处那份落叶归根的情怀。
一花一树写春秋
在丹江口水库大坝正对面,目视范围内有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89岁的台湾籍老人李宏儒就住在岛上。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丹江口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的几位工作人员专门上岛为老人续办台胞证相关手续。
游船靠岸,一行人步行往小岛顶上走去。一条蜿蜒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香樟树丛的深处。远处的林子里,偶尔冒出几栋三四层高的小楼。从外观上看,这些楼房的式样中西结合,有的通体雪白,有的则整体粉红。“这些年慢慢建起来的,以前这岛上连人都没有,更别说房子了。”说起眼前这些楼房,听力有些不太好的李宏儒顿时将说话的声音提高了好几度,言语间夹着几分自豪。
除了房子,更吸引人的是岛上满眼的绿色。高大的香樟、茂盛的香橼、碧绿的芭蕉,还有盛开的桃花、杏花、迎春花及各种说不出名字的花卉。在李宏儒上岛之前,岛上除了几棵松树,只有荒草。“你看这些杏树,前不久才从岛外买回来栽上的,现在已经开花了。”李宏儒说,几千元一棵的桂花树、来自数百公里外的香橼等各种名贵树种,基本上都是他亲手挑选,然后用车、船运到岛上的。
这些年,李宏儒的生活就是在岛上植树、修路、建房。一花一树写春秋,才有了如今这座花团锦簇景色怡人的小岛。
一人一岛建桃源
李宏儒所在的小岛叫九龙岛,隶属于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与丹江口大坝的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从最近的码头出发,乘小船抵达这座小岛,只需要十几分钟。
游船的马达,在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上泛起层层涟漪,李宏儒站在夕阳西下的水边挥动着手臂。有人到访自己的小岛,李宏儒甚是兴奋。因为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个人守在这座岛上。
1998年,时年70岁的李宏儒跟当地政府签订合同,一口气拿下九龙岛40年的使用权。此后,李宏儒开始了自己在小岛上拓荒的生活:清理荒草,引种名贵树种及花草,同时在岛上修路、建房。
小岛原本的面积有400多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以来,小岛很多地方被淹没在水面以下。“现在只剩下100多亩,以前种的很多植物都被淹了,不得不重新往更高的地方发展。”李宏儒说。
挖地垦荒,植绿浇水,这是李宏儒19年来的主要生活内容。一般情况下,这些活都是他一个人完成。需要大批量种植的时候,则花钱从岛外聘请工人帮忙。为了方便岛上用水,他还花钱在小岛最高处修建了一座大蓄水塔。
除了名贵树种,李宏儒还在岛上种植了猕猴桃、核桃、橘子等十几个品种的果树。“包括绿化植物和水果树,总共加起来有20多个种类吧!”李宏儒并没有详细清点过自己种了多少树木。
从最初的满眼荒芜,到如今的绿树成荫,李宏儒用了整整19年。一个人,一座岛,他在打造一个小小的桃花源。
一去一回为情怀
台湾籍的李宏儒,为何会选择在丹江口市一座小岛上独居这么长时间?“其实,这里面有一份落叶归根的情怀。”这是李宏儒自己的回答。
出生于1928年的李宏儒,老家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蔡家渡。1947年,李宏儒参军,同年跟随部队去了台湾,之后在台湾“黄埔军校”当了十多年教官。之后,李宏儒开始经商。再后来入职高雄师范大学,直至退休。
1994年,李宏儒回丹江口市探亲,凭借自己的经济头脑,在丹江口市城区经营起加油站。“那时候的丹江口市连座像样点的公园都没有,于是我改变了想法。”李宏儒说,放弃加油站的生意后,他选中九龙岛,决定打造一座岛上公园,“想在有生之年为家乡留点东西”。
李宏儒有4个儿女,全都在台湾生活。在返回丹江口之前,他在台湾经营着一家公司。决定留在老家后,他将公司等产业全部交给了儿女。在这座岛上的投资,全部来自他的退休金及以前攒的钱。
最近几年,李宏儒的儿子也开始支援老人在小岛上的投资,上个月又从高雄汇来近10万元钱。“我这几年很少回台湾,倒是儿女们每年都会过来看我,来了就吃住在这座岛上。”李宏儒说。
据李宏儒自己估算,19年来,他在岛上的投资差不多有2000万元。根据最初的规划,接下来他准备将整个小岛对外免费开放。岛上现有40多间客房,游客不仅能上岛赏景,还能在岛上吃饭留宿。为了方便各年龄段的人上岛游玩,李宏儒还在岛上打造了一座精致的儿童乐园。
“除了上岛坐船和住宿的费用,游客上岛来玩不收任何费用。”李宏儒说,根据现有的建设进度,预计在两年内就会开放整个小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目前除了加紧岛上的各种建设外,他还在考虑买一条新游船,将原来的那条船淘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似乎是对李宏儒最为真实的写照。这一去一回的经历,包含着一份浓浓的情怀。(文、图/记者 何利通讯员 刘紫莹 张建敏 吕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