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前,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人员走访远安县洋坪镇马渡河村时,在该村二组村民杜应炳家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杜氏宗谱》。
该宗谱详细记述了杜姓家族的变迁、家训家风等。更重要的是,宗谱里的一张手绘地图,详细反映了当地地名的历史变迁,被称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百年族谱亮相 家训家风详列其中
12日上午,记者来到洋坪镇马渡河村二组,在村民杜应炳家中,看到了这套《杜氏宗谱》。
族谱一共4本,为线装书。书中详细记录了杜姓家族元朝年间(1279-1368)从广西梧州怀集市,迁至当地莲花村的过程。其中一本书上,大篇幅详细罗列了家风家训的内容,为四要六戒,即:要修身齐家、要端品力学、要和睦乡邻、要勤劳稼穑;戒奢侈、戒私蓄、戒酗酒、戒赌博、戒恃势、戒恃痞。
据了解,洋坪镇的杜姓人家主要集中在马渡河村及周边3个村。现在当地杜家还有多少人没人统计过。
今年62岁的杜应炳称,这本族谱是他的二爹传给他的,时间已记不清。而为什么要传给他?他的解释是,当时自己在当地杜家属于比较有“名望”的人。这本《杜氏宗谱》几乎是绝本,几年前,在远安县里工作的几名杜姓同族人,还曾专门找到他,查阅翻印了这本族谱。
另外,这本宗谱的翻印时间为1920年,但具体是何时修订,当地杜家人均不知情。杜应炳将族谱包在报纸中保存了起来,偶尔拿出来翻翻,但里面多是繁体字,他也认识不了多少。
内附手绘地图 可见当地旧时地名
这本《杜氏宗谱》得以亮相,得归功于当地的地名普查组工作人员。
从2014年7月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半月前,当地地名普查组工作人员文宗林,来到杜应炳家走访,发现了这本族谱。里面的一张手绘地图,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记者看到,这本对折的手绘地图最上方写有:营盘岭下始祖如隆公墓世代阴阳二宅形式总图。图中反映了“杜家院子”、“土龙岗”、“莲花堰”、“长滩坪”、“营盘岭”、“马渡坪”等一些历史地名,还有地产、水田和墓葬等详细分布情况。据杜应炳介绍,除开地名营盘岭变为云盘岭以外,其它的地名都没有变化。
文宗林称,由于工业建设等原因,有些地名已被遗忘,有的又产生了新的地名。老地名是历史形成的,不能轻易更改。比如这个营盘岭的地方,有很多种叫法,存在一定分歧。而这张手绘图,就为当地地名提供了铁证,这里就是营盘岭。在文宗林看来,宗谱中的这张手绘图进一步印证了挖掘地名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寻根愿望强烈 取名回归传统
除开几年前杜姓同族人来翻印外,其余时间《杜氏宗谱》就躺在那“睡大觉”。
对于同族人的概念,杜应炳已没有多少“感觉”。他只记得父亲曾讲过,以前年底时,同家族人会聚到隔壁村的祠堂,进行年终聚会,由家族最有名望的人,讲讲家法家规等。这一切杜应炳从来没见过,现在甚至连祠堂都没了踪影。
杜应炳是第二十二代人,他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给儿女们取名时,都加了辈分。但在给孙女取名字时,就没了辈分,因为不知道孙女这一辈的辈分到底是啥。看着手里的族谱,杜应炳略显惆怅,他希望当地杜家能出个有名望的人来组织,重现昔日家族所有成员聚在一起的盛况。
宜昌市社科联原副主席、研究员刘开美认为,这本《杜氏宗谱》能够亮相,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他称,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家族将这些细胞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家、族、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在名字中加上辈分的就越来越少了。而今,对于大家取名字回归传统的现象,值得提倡。通过这种方式,记住自己的根,寻求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现在很多人寻根愿望强烈,但如何寻找丢失的族谱,并没有相应的社会机构和服务。有文化专家建议,可以到当地查阅一些地方志,同时走访同姓居住集中的地方,从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