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是湖北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位于秦楚交界的大梁山上,海拔1700多米,回汉杂居。40多年来,村支书魏登殿带领大家修成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又挖水窖解决了吃水难题,引电进山让群众告别了煤油灯,并带领大家把一个全县最贫困的山村扶上了康庄大道。因此,他被当地人称为大梁山“愚公”。
魏登殿(右)和村民一起,为村里修水泥路
绝壁上凿出35公里天路
坎子山村“九分石头一分土”,被称为“挂在绝壁上的村落”。没有路,乡亲们到10公里外的泗峡口办事,还要肩挑背驮,翻山越岭,天不亮动身,回来已是漆黑;没有路,村民养的猪想变现,要4个人抬下山,脚边就是悬崖。
1975年,21岁的魏登殿从部队复员后,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他首先带领大家修路。魏登殿和工程技术员一道吃住在工地,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主干道5公里长的公路终于竣工。
修通一条出山路,依然无法解决村民出行难。接下来,魏登殿又四处托人找资金、争项目,截至2014年底,在他当村支书的40年间,坎子山村修起35公里的出山大道,通村、通组公路实现全覆盖。
全乡最早告别煤油灯
由于海拔高,坎子山村严重缺水。干旱严重时,全村600多村民仅靠一处泉水维持生活。
“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挑水等半晌,为水把命丧。”村民杨才华介绍,这是真实写照。1995年夏的一天,五组村民邹克明卧病在床,妻子往返5公里取水回家时不慎跌倒,水桶摔得粉碎,水也一滴不剩,一气之下用麻绳寻短见。村民将她救醒后,她哭着说:“幸亏没有死,要是死了,办丧事得要多少水啊!”
魏登殿下决心让群众吃上洁净水。1997年,村里多方筹集上百万元,大搞水窖建设。截至目前,全村建起了110口水窖,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村民们世代照明靠点煤油灯,魏登殿决定把电引进来。1992年,他个人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又在全体村民“以物抵资”的大力支持下,在相邻的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的特殊照顾下,于当年8月14日顺利通了电,坎子山村也是全乡最先通电的村子。
发展特色农业助全村致富
基础设施改善后,带领村民致富就成了魏登殿考虑的头等大事。当地的马头山羊品种优良,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魏登殿发动群众养羊。
村民魏尧响几年前从甘肃娶个媳妇,媳妇上门后十分不适应当地生活,多次劝他一起回甘肃谋生计。为帮魏尧响一家脱贫,魏登殿以自己的名义,为他担保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让魏尧响干劲十足。两年过去了,原本一贫如洗的魏尧响养起110只羊、7头黄牛,成了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目前,全村养牛700多头,羊3000多只。
魏登殿还发动村民种植高山包菜,种植华山松。这些特色产业,让村民的小康生活有了指望。
如今的坎子山村今非昔比:大伙儿从茅草屋住进了小楼房,喝上了自来水,开上了小摩托,电话信号全覆盖,山里的土特产也能运出去了,当年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彻底变了样。
在武汉工作的儿子要他到武汉去住,享几年福,被魏登殿拒绝了,他说:“我的心在坎子山,魂也在坎子山,哪儿也不去。”
谈到坎子山村的未来,魏登殿显得胸有成竹:他计划着要发展坎子山村的畜牧产业、搞牛羊肉深加工;玉米加工成苞谷糁进入超市售卖;建包菜土豆高产示范区;开发万亩石林、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