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退休刑警办交响乐团 7年砸进700万妻子替他还债
2016-06-20 09:47: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汪亮亮徐颖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朱熙勇曲严 统筹:刘鹏

“如果说音乐王国是一座金字塔,那么交响乐,绝对是金字塔塔尖上那颗最闪亮的钻石。”省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汤轩说。

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音乐发烧友随处可见的今天,交响乐——音乐金字塔上这颗熠熠生辉的钻石,因其投资巨大,专业水准高,市场化程度低等原因,依旧让人们、包括不少专业人士望而却步。

黄石退休刑警陆卫先,偏偏就不信这个邪。2009年,他申请提前退休,带着一帮退休职工、下岗工人和小摊贩,闯进了这座神圣的殿堂。他创办的黄石新爱乐乐团,先后被央视和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多次聚焦。人们在感佩陆卫先勇气的同时,也不由得不嘀咕,他到底能撑多久?

7年过去,陆卫先还在撑着。今年4月26日,他的交响乐团,受央视邀请,步入被誉为“中国音乐圣殿”的北京音乐厅,开了专场演奏会。这意味着,黄石新爱乐乐团的专业水准,得到了较高层面的权威认证。

然而,这7年他坚持梦想的代价,却是东借西凑往里砸了700万元。

带团赴九江赶婚礼只为还上侄儿2万救急钱

上周四,本报记者赶到黄石,在黄石市群众艺术馆一间简陋的教室里,见到了陆卫先。

教室是黄石市政府特批给乐团的排练厅,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乐器。老陆挨个抚摸它们,像在检阅自己的部队。“这台竖琴15万,这把圆号1万多,这只双簧管1万多元……7年间买乐器加排练演出开销,花了700万元。”他说。

5年前,记者采访他时,他还留着被人嘲笑为“包工头”的板寸,如今已留成了齐肩长发。虽有了“艺术范”,却还是掩不住满脸的沧桑。

“这几年他老多了,和他走一起,别人以为他是我爸爸。”小姨子周琦说。事实上,陆卫先今年才59岁,却常被人当做70岁的老人。

面对记者,老陆在分享带团进京开专场演奏会的喜悦之余,没有掩饰目前捉襟见肘的财务困境。他说:“明天我要带乐团赶到九江去,在侄儿的婚礼上现场演奏。一方面贺个喜,另一方面也借此把借侄儿的钱抵上。”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买十几万元一台的乐器都不眨眼的人,会为了2万元向晚辈“伸手”。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陆卫先称,一次演出来得突然,他实在不好意思再向妻子要钱,只好瞒着她向侄儿开口,从侄儿买房的钱里挪了2万元应急。

侄儿知道他的难处,体贴地提出:“你们来我婚礼演几曲吧,钱不用还了。”当晚,群艺馆里只有乐团的排练厅灯火通明,团员们在连夜排练,只为帮老陆还债。

临终哼唱黄水谣的父亲给了他办交响乐团的勇气

如果没有办交响乐团,陆卫先也许还是黄石市公安局一名兢兢业业的刑警、闲来玩玩乐器的音乐发烧友。

可一切都在2009年2月变了轨。看着妻子周玲经营酒楼渐有积蓄,他请妻子帮他圆一个梦。

他的手机里一直保留着一段视频,那是父亲临终前仍在唱《黄水谣》的镜头。父亲陆德是新四军五师抗敌宣传队的一名演员,在人生最困难时,常高唱黄河大合唱,给陆卫先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以后有条件了,要办个乐队,也排个黄河大合唱。”

妻子爽快地给了他十几万元,他很快组建了一支管乐团。这对一个音乐发烧友来说,已经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可他为何后来又转向了最烧钱的交响乐团?

在尝试多次后,陆卫先总觉得自己的乐团表现力有限,离心中的梦想还很遥远。直到当年7月,他看到一本介绍交响乐团的杂志,才明白自己要的就是它。

他知道办交响乐团要很多钱,一时拿不定主意该不该跨出这一步。犹豫之际,他拿出手机一遍一遍地看着临终哼唱的父亲,最终下定了决心。第二天,他便申请提前退休,掏出仅有的67万元私房钱,不顾一切朝梦想奔去。

贝斯10把、大提琴和中提琴各8把……67万元一个月不到就花完了。所幸的是,妻子及时又给了他140万元买乐器。

其中最贵的当属竖琴,当采购人员从武汉打来电话问:“两万元一把,买吗?”陆卫先赶紧让运到黄石,可打开一看,只是学习用的。他原本打算凑合着用用,后来还是忍不住,又花了15万元买了一把正式演出用的。

即便是南墙也要撞过去丈夫前脚借钱妻子后脚还债

有了竖琴撑门面,陆卫先对自己的交响乐团底气十足,随着首演成功,他的乐团在黄石逐渐家喻户晓。

可很快,他就受到了打击。在和中国爱乐乐团交流时,对方让他猜“我团前6把小提琴多少钱一把”。见他摇摇头,对方说:“36万一把。”还没等他“啊”出声,对方又补了一句,“美元”,彻底让他哑口无言了。他团里的小提琴都是成员自带,最贵也不超过2000元。

每次排练,他都要拿出2万元,给乐手各种补贴。花钱如流水,可进账掰着指头都能数清。妻子周玲最先看出这是个无底洞,劝他罢手:“商演加上政府购买服务收入,7年才不到40万元,而却已花掉700万元,还看不到未来。”

她开始拒绝为丈夫买单,希望他能知难而退。“乐团运转花钱像烧火一样,没柴就得添,不然火就得灭。”陆卫先急了。

夜深人静时,他望着手机里的父亲,叩问自己:“都到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吗?”

有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但在陆卫先的字典里,只要乐团遇到困难,他不仅要把南墙撞破,还要昂首挺胸踏过去。只是他的招数颇为无奈——借钱,找小姨子借,找姐姐借,甚至找侄儿借……

开美容院的小姨子周琦,起初还相信他只是借,每笔都记着账,后来发现他不可能还上,干脆撕了账本,加入资助他的队伍,前后投给他100多万元。她说:“姐夫是在打造黄石的一张精神名片,我肯定得支持。”

陆卫先向记者坦承,自己敢去借钱,是算准了妻子会替他还债。两人能相爱,是因为一次演出时,他用双簧管演奏了一曲《梁祝》,深深地吸引了周玲。“因为她对音乐也爱得深沉,内心也认为这是件对的事,要不然早把我踹了。”他说。

果然,他前脚借钱,妻子就后脚帮他还债,每次都催着问“还借了谁的钱”,先后还了100多万元。“我只是不想让他个大男人,下不了台。”她对记者说。

乐团得到权威认证未来道路依旧逼仄艰难

4月26日,北京音乐厅,周玲听着丈夫乐团演奏的《乔家大院》,眼里泛着泪花。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黄石老乡姚伍铨夫妇俩,凌晨1点多起来收看节目的直播,看得热泪盈眶,“为家乡有这么执着追梦的人而骄傲。”

当演奏结束后,主持人问著名指挥家邵恩:“你觉得指挥这支业余乐团,和你指挥过的专业乐团有什么区别?”邵恩脱口而出:“没什么区别。”

乐团的专业水准得到高级别的权威认证,可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从北京回来后,妻子为他算了一笔账:乐团130人进京,路费、住宿和吃喝共花费40万元,虽然黄石市政府补贴了10万元,但仍然是亏损。“老陆,现在经济不景气,我们家已经关了4家店,今后你看着办。”她劝道。

周琦也对记者说:“再怎么玩,也不能影响到家族企业的发展,一旦到那一天,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切断供养的。”

陆卫先却有盘算,下一步,他想把交响乐团办成个企业,趟出一条交响乐团商业化运作的道路。

湖北交响乐团团长胡芳称,光靠票房收入,世界上没有一个交响乐团可以维持,大多是靠当地政府资助和财团赞助。湖北交响乐团每年演出大概80场,都不能实现赢利,要靠省歌剧舞剧院其他赢利项目补足这部分亏损,“交响乐是一种高雅艺术,市场化的道路注定十分逼仄和艰难。”

陆卫先:音乐就在我的血液里

一般人很难想象,为了圆自己的音乐梦,花700万去办一个交响乐团。记者两次赴黄石采访,陆卫先总说:“我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一路走来,他心里有苦有甜也有酸。

记者:很多人爱好音乐,多数人只是自己吹吹打打自娱自乐,你作为业余爱好者,为什么要办一个专业要求很高的交响乐团呢?

陆卫先:我从小爱好音乐,先是吹单簧管,后吹双簧管。出去,别人也会说,哇,你是艺术家!我也挺得意,可一回到家,心里就特凉——玩了一辈子乐器,连个交响乐团都没做。交响乐的表现力不一样,那些几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乐曲、那配器、那和声,再好的音响,也达不到它的效果。哇,音乐响起,直接刺激你的皮肤。(陆卫先指着自己的皮肤,感觉汗毛都要竖起来了)特别是父亲临终哼唱《黄水谣》的一幕,激励着我,不办个交响乐团,死了都没办法闭眼。

记者:办交响乐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陆卫先:2014年、2015年两年,乐团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响乐演出,只接到二三十人的小演出。排练吧,没有演出,大家看不到希望,没有积极性;不排练吧,手更生了,更没希望了。一支不打仗的队伍不好带呀。

记者:两年都没有演出了,已经这么难了,这个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

陆卫先:在我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两个字,没有“困难”这两个字,只有“问题”,有问题了就想办法解决。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我父亲对我的教育,他从不会从消极方面去看问题,想起他在人生低谷时,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唱《黄水谣》的情景。音乐对我而言,是从血液里带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

记者:这次能去北京音乐厅演出,对你意味着什么?

陆卫先:划时代的意义。去北京音乐厅演出,是我和我的乐团成员们一辈子的梦想。演完,很多人激动得流泪。乐团里一位患有脑腺瘤的成员甚至说:“我60岁能到北京音乐厅演出,死也值了。”但这一天来得太快了,把乐团的发展至少往前推了三四年。我们还没有适应,很多事情还没有弄明白。所以好几个乐团成员问我:陆团长,从北京回来后,为什么没见你笑过?我担心,以前大家抱着一个希望、一个目标,可以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现在梦想实现了,乐团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记者:你小姨子让我问你,既然乐团都去过北京演出了,圆梦了,那乐团是不是可以解散了?

陆卫先:去北京,是第一个阶段的梦,下一个阶段的梦,我要把我们乐团做成民营模式的职业化或半职业化院团。

记者:家人对你的资金支持,其中还夹杂着一些不理解,你怎么看?

陆卫先:我的家人内心还是蛮认可的,只是他们有时候也难免会有苦恼。乐团每次演出,我的家人在演出现场照相、欢呼,比我还高兴。这次我们去北京,家人也都跟着去了,一路上他们就像过年一样。我其实理解我老婆,她内心是支持我的,但老婆总是要管着老公,怕我玩过头。我老婆是既掏钱支持了我,又落了个“坏名声”。为了让老婆掏钱出来,我还曾让乐团排练了她喜欢的《乔家大院》。这个曲子很难排,乐团很多人反对,但反对也没用,只要我老婆高兴,因为要靠她给钱。

记者: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受到媒体关注,就是因为“农忙插秧、农闲练兵”这种模式,如果搞职业院团,会不会又走到老路上去了呢?

陆卫先:我设想的职业院团,是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下的职业院团,灵活机动,不养闲人,不论资排辈。比如,根据团员的时间,可以分三种职业:第一职业是上4天班,第二职业是上2-3天班,第三职业是每周排练1次。此外,根据演奏水平,再分首席演奏员和普通演奏员。首席演奏员也可以是第三职业。

记者:你觉得乐团能够实现赢利吗?

陆卫先:在我这里,什么事情,都是先做起来再说。办乐团7年,我已经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7年后,我也要把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陆卫先办交响乐团,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这种支持,一半是出于两个老战友家庭结亲、两个家族都喜欢音乐,另一半是出于大家对陆卫先的感情,不忍心让他为难。然后,支持的背后,他们的心情也很复杂。

陆卫先姐姐:担心他太累太激动会出事

6月16日陆卫先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午光顾着讲话没怎么吃饭。陆卫先的姐姐陆晓玲从饭馆给陆卫先拿来一根黄瓜,叮嘱他:“拿着黄瓜边走边吃,不要慌。”那神情语气,一点都不像是对一个59岁的人说话,倒像是对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67岁的陆晓玲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他有高血压,但是一沾到音乐的边,就什么都顾不了,我怕他出事。”

陆晓玲记得,乐团刚成立不久第一次汇报演出,“我看我弟弟吹着单簧管,可能太激动了,头一直没抬起来,眼泪却往下流。我在台下着急,也流眼泪,心想,万一他倒下了,我得马上冲上去。”陆晓玲说,从那以后,陆卫先每次有大的演出,她都在台下“把场”盯着。

陆卫先跟侄儿借钱的事情,一直瞒着妻子,唯独告诉了姐姐,他怕自己万一哪一天高血压犯了,来不及还债。

陆卫先小姨子:资助乐团让同行钦佩不已

陆卫先的妻子周玲早年下岗后,创办了黄石楼上楼酒店,他的小姨子周琦创办了黄石环亚女子美容连锁机构。陆卫先办交响乐团的资金,除了他自己的私房钱,全部由家族的企业出资。

作为出资人之一的周琦接受了记者采访。周琦说,姐姐和姐夫以前各自打拼各自的事业,都过得挺苦挺累,现在好不容易退休了闲下来,完全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她一开始也不理解陆卫先,“最初,姐夫说是跟我借,慢慢我才知道这是个无底洞。”

周琦说,后来有几件事打动她,让她继续支持投资。在一次全国行业会议上,主持人介绍她时说“我们美业里出了一个做大事的企业”,指的就是她出资办交响乐团这件事,同行们都对她钦佩不已。她在美国的朋友还给她寄来美国的企业出资赞助美国交响乐团的资料——周琦说,那些乐团的资料上,不止一个赞助企业,而是一二十家。

省文化厅人士:政府购买服务 或为一种出路

湖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李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陆卫先仅靠个人力量办交响乐团,不仅是在湖北,即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一方面省文化厅鼓励民营院团演出创收,另一方面也鼓励社会资助民间院团。“可以探讨企业与文艺院团的双赢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比较好的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光靠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很难满足服务广大群众的需要。李波认为,这就需要大力扶持社会文艺团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民间院团成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交响乐团也应该是重点考虑的对象。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