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爱收藏的市民倪传军在一捆旧纸中,发现了一份清光绪年间均州人家的庚帖,也就是当时的“求婚意向书”。这份114年前的庚帖展示了古代婚娶过程的庄重和讲究。
十堰发现114年前的庚帖
记者在倪传军家中看到,这份清代庚帖由红色薄纸制成,由于年代久远,中间折痕处有磨损,但整体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可辨。庚帖长约30厘米,高约25厘米,样式跟现在的请柬类似,装在特制的红色封袋中。
庚帖封面上书“龙凤呈祥”四个繁体大字,周围配有龙凤吉祥的图案。婚书折成4面,正面写有“乾造戊子腊月初四戌时”和“坤造己丑年五月初十申时”,即男方和女方的生辰八字。
庚帖背面的字体均为繁体字、竖写,内容由右向左,没有标点符号。第一行为“富贵喜期”四字,接下来是“乾造戊子、坤造己丑”。正文为“谨遵象吉通书细合乾坤二造生庚选取壬寅冬月十三日上等吉期有天月福德三星拱照……鸾凤和鸣富贵万代”,落款为“朱府星期、渔泉选中”。
庚帖上说的是当地一位朱姓人家的儿子向女方提亲的事情,相当于“求婚意向书”。行文格式严谨,依次写明订婚男女的生辰八字、求娶的日期等。用词非常讲究,出现“鸾凤和鸣”、“花烛之庆”、“合卺大吉”等吉祥之词。对促成男女双方婚姻的媒人,用语也很文雅,称之为“冰人”、“大月老”。
倪传军介绍,庚帖中的喜期壬寅年,根据中国传统的干支历推算,应为1902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说,这是一份距今114年的清代庚帖。
庚帖是古代求婚意向书
倪传军介绍,庚帖又叫婚书、婚帖、婚约,是古时求婚、定婚用的文字契约。
在古代,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男女结婚之前是不能直接见面的,而是由父母或媒人代为挑选人选。双方父母基本同意后,才会互相交换庚帖。
此时,男方将写有男青年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的红色柬帖,即庚帖送给女方,这叫“下帖”;女方收到庚帖后,如同意,将帖留下,同时将写有女方同样内容的庚帖,送到男方家,叫做“回帖”或“允帖”。男女双方庚帖互换,就表示求婚或订婚成功,庚帖即是婚约文书。
庚帖外形类似今天的请柬,折叠式,封面一般有双喜字样。请写字好看的秀才或教书先生按固定格式写成,折成长条形,装进特制的庚帖封套之内,以示庄重喜庆。庚帖封面正中,均有显眼的四个或两个吉庆大字,如“全福”、“龙凤呈祥”、“天作之合”、“花烛之庆”、“文定厥祥”等。
据了解,庚帖一般由洒金红纸制成,通常是木版印刷。街上有现成的庚帖出售,可到香烛店去买,也有自己制作的。
当双方庚帖交换后, 只要双方父母认为年龄合适,门当户对,生肖相合,便可做主议婚,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后再进行订婚事项。
庚帖反映中国传统婚俗文化
据典籍记载,古时订婚、结婚过程复杂,俗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到了清代,“六礼”演变为“请庚、探问、报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和原来差不多,只是变了个说法,其中需要落在纸上的,是“请庚”和“报期”。
“请庚”,即互相告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八字,即按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处的天干地支,请测算人(算命先生)测定双方八字是“相合”还是“相克”。若是八字相合,就算过了第一关,两人可以“相配”;若是八字不合,其订婚过程也就到此为止。
倪传军介绍,庚帖中所述“谨遵象吉通书细合乾坤二造生庚”,是说测算人是根据《象吉通书》为这对男女合的八字。《象吉通书》是清代一本关于风水和择吉日的书籍,在民间流传甚广,作者魏明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风水师。
如今,民间保存的清代庚帖十分稀少。倪传军收藏的这份,是当时两户人家为子女订婚时相互交换的庚帖。其中女方送给男方的称“女命庚帖”,男方送给女方的称为“男命庚帖”。
倪传军介绍,旧时有人迷信,收到庚帖后,会将其压在灶神龛香炉下放三天三夜,其间未见不祥之兆,方可认同此桩婚姻。
如今人们订婚时不再写庚帖,却变相保留了其痕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青年订婚,有个重要仪式“换手巾”:男女双方各买一块新手帕,互相交换,即为订婚,类似换庚帖,只是手帕上没写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