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那首著名的《鹊桥仙》妙在哪里
2018-08-17 19:03:00 来源: 澎湃新闻
  【编者按】
  七夕节,澎湃新闻经授权,摘录学者史杰鹏(笔名:梁惠王)新书《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中解读著名的七夕诗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篇章。


  秦观画像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所以又称“秦七”,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家里条件还不错,有上百亩薄田,算个小地主之家,所以能安心读书。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也不见人,经常关上门,弹弹琴,读读书,自己玩自己的。他有一个偶像,叫苏轼。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出任徐州知州。第二年夏天,秦观去京城参加高考,特意绕道去徐州拜谒偶像。苏轼也对这个二十九岁的高中生非常赏识,祝愿他高考顺利。但高中生却不顺利,高考落榜,郁郁还乡。
  元丰五年(1082),秦观第二次进京高考,还是名落孙山,整天哭丧着脸,有精神抑郁的症状。苏轼耐不住了,两年后路过金陵时,极力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看了秦观的诗文,说:“这么好的文笔,怎么高考没录取呢?”答应帮忙揄扬。有了两位超级学霸的赏识,秦观重拾信心。三年后,第三次参加高考,终于高中,但已经三十七岁高龄,被分配到蔡州(今属河南)当“教授”(学官名),薪水不高,生活清苦。虽然得到苏轼的继续举荐,依旧仕途不顺。当时朝廷新旧党争,秦观不由自主卷入,连续遭贬,从杭州一直贬到处州(今浙江丽水),又贬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再贬到横州(今广西横县),最后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县)。数年之间,一直颠沛流离在贬谪的路上,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
  元符三年(1100)五月,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其弟赵佶即位,是为徽宗,向太后临朝辅政。五月,下赦令,声称不论新党旧党,均一视同仁。于是被贬的群臣大多开始内徙,秦观也被召回京师,拜为宣德郎。七月,他从雷州动身北行,路经藤州(今广西藤县)时,因为中暑,病死在光华亭,享年仅仅五十一岁。
  秦观的一生,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创作风格,也因身世的变换而有较大的不同。南宋的吕本中就说:“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是说他被贬到岭南横州之后,风格大变。其实在绍圣元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之后,创作风格就已经大变,字里行间充斥着不高兴:好想有一张安稳的床,不再被贬来贬去。但这对他未必是坏事,从文学创作上来说,肯定是好事。以前他是纯写艳情的,到这时候,才真正懂得人生之悲,于是大大丰富了词的表达内容,在文学创作上,产生了巨大飞跃。
  秦观以词名著称于世,但实际上他是个多面手,文章、辞赋、诗歌样样精通,他自己对此也是颇为自负的。元丰七年,他自编《淮海闲居集》,甚至完全没有把词列入编内,认为它们文辞鄙陋,不足传世。如果你穿越到那个时代,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对他表示一个粉丝的景仰之情:“秦先生,您的歌词写得太好太好了,我最喜欢的,就是《鹊桥仙》那首。您是我们全家最喜欢的词人。”他会马上变脸,粗着嗓子说:“对不起,我不是词人,你们全家才是词人。下一个问题。”他本人是不以词人自居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秦观在诗上面很下功夫,风格柔媚,元好问称之为“女郎诗”,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他的古体诗写得清新俊逸,所以王安石、吕本中等人都称赞他有鲍照、谢灵运的风格。
  秦观的词名所以大大掩盖了诗名和文名,主要因为词写男女情事而又要眇真挚,容易为更多的读者接受。到了南宋,他已被视为婉约派第一流词人,排名上升很快。他擅长把男女恋情同自己的坎坷身世相结合,艺术手法含蓄蕴藉,常通过凝重的意境,用“飞絮”、“落花”、“黄昏”、“流水”等意象,来营造一个惝恍清幽的艺术世界,在当时赢得了很多青楼歌女的粉丝。他死的时候,还有一个灵异故事,说潭州知府在合江亭宴请客人,命令歌妓都唱《临江仙》词。有一个歌妓独独唱了两句“微波浑不动,冷浸一天星”,在座一个叫张才叔的客人非常喜欢,问歌妓词的全篇,歌妓说:“不晓得,只是昨夜居于商人船中,邻船有个男子倚樯唱了这首歌。我记性不好,只记住了这两句。”张才叔于是请求太守晚上一起去听。至夜,果然见一男子三叹而歌。有个客人赵琼不禁堕泪:“这是秦七的声音啊。”派人去一问,却是秦观的灵舟。这个故事迷离凄凉,略带恐怖,自不可信,但由此可见,秦观在当时有普遍的影响。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两仄韵,每阕首两句要求对仗。从这个词牌名就可以看出,它起初跟七夕有关。
  七夕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中国节日,据说这天晚上,牵牛和织女被允许通过天河相会,每年只能一次。有关他们的爱情传说,在汉代就有了。说是织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偷偷下凡来和他幽会,王母娘娘听说后大怒,命令将织女押回天庭。牛郎得到神牛的帮助,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发簪一划,在两人之间划开了一道银河,从此两人银汉相隔,无法相会。只在七月初七这天,喜鹊们自愿在天河上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有一夕的欢爱。那些为他们的爱情付出劳力的喜鹊们,还因此被王母娘娘嫉恨,遭到髡首之刑。这个优美的故事一直流传,因此七夕这天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据《荆楚岁时纪》记载,七夕这天,还有乞巧的风俗。妇女们都结彩缕,穿七孔针,在庭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的手也能像织女一样灵巧,织出美丽图案。
  这首词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七夕诗词了。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已成为抒写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一直安慰着因种种原因不能日日厮守的青年男女。我童年的时候,电视里播过一个单集电视剧《鹊桥仙》,里面秦观出场,初次见到苏小妹,就脱口吟出这两句,让我心中一惊,感觉如此诗歌只许天上有。那时我并未读过这首词,这说明或者这两句词我曾经听过,潜意识中已经有点记忆;或者我虽未听过,但它就如天籁,谁听到都会被打动。总之,有着非同凡响的魅力。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似乎天上的纤云也在学习织女的技巧,星星也在为两人的相会传送幽恨。相会的路途遥远,只能在暗夜中行进。银汉,天河,是割断这对神仙眷侣的天堑。这几句都是写天上的景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虽然相会一年才能有一度,但比起人间那些蝇营狗苟的所谓爱情,或者纯粹是肉体的欢娱来说,其幸福的感觉要高过千倍万倍。作者把牛郎织女的相会时刻比作“金风玉露”,来源于李商隐的《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这是作者对牵牛织女爱情纯洁坚贞的赞美,人间的一切爱情,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他们之间的温柔缠绵,像水一样,而短暂的佳期欢娱,又如同梦幻泡影;佳会一过,很快就不得不分别。当他们依依不舍地朝鹊桥的两端而去,不时地回头相望,心中痛楚,充溢着说不尽的辛酸难受,让我们读者不能不为之动容。这是写他们欢会之后的分别。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若是长久,又何必朝朝暮暮在一起。正当我们要为牵牛织女的惜别抛洒一抔同情之泪的时候,作者突然抛出这两句,一下又把我们这些庸俗之徒警醒,让我们惭愧,自己对他们的同情是多么的可怜。在上阕中,作者已经说了,人家两情相悦一次,就胜过我们人间情侣的千次万次,我们就算每天缠绵,一年也不过三百六十五次,而人家可以千年万年,永无止境,我们怎么能跟人家相比?况且,真正的爱情,是不在乎相伴时间长短的,朝朝暮暮的相伴不一定有真实的爱情,更不一定有质量。这点我们应该承认,人间很多夫妻虽然天天相处,却同床异梦,或者吵架不断,柴米油盐让大家都筋疲力尽。
  自古以来写七夕的诗词很多,但秦观这首拔高了牵牛织女的意境。因为以往的作者大多是慨叹他们离多会少的悲哀,比如汉代《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两人隔河相望的可怜。而秦观却说他们一年一会比天天厮守好,正显得他们的精神高尚,所以《草堂诗余集》卷三眉批说:“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说得确实不错。但这样的拔高,秦观也不是第一个,欧阳修的《七夕》诗就说过:“莫言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也是说牛郎织女的相会,并不逊于人间情侣的薄情。只不过秦观的说法要更进一步,他不像欧阳修,把牛郎织女的一年一会和人间始乱终弃的情侣相比,而是说即便和一般恩爱的夫妻相比仍要高尚。但我常常私下以为,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自嘲。即使牛郎织女寿命无限,也会希望天天厮守的。当然我境界可能有些低,没办法。人世间有种种无奈,我们可以为他们欲欢会而不得的状态寻找一个安慰,但如果我们有机会和情人厮守,却还这么振振有辞,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虚伪了。更重要的是,人生苦短,光阴易逝,不及时恩爱缱绻,等到倏忽老去,就后悔莫及。
  除了思想之外,从技巧上看,最后两句也非常别致。有学者分析说,作词最忌以议论入词,最忌以散文笔法入词,但这两句就偏偏是议论,句子也近于散文,而产生了让人惊讶的效果,这就是妙语天成,可遇而不可学,就算秦观本人,恐怕也写不出第二句。这一点我们心里要明白。


  《 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史杰鹏/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2018年5月版。
  编辑:谢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