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38年一直盈利,要做百年老号
2018-08-14 11:51: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79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1980年5月1日,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食成立——
  “001号”合资企业,难忘的“新鲜空气”(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①)


  图为1980年5月,北京航食成立仪式上,与会人员合影。


  图为1980年北京航食成立初期的配餐楼。


  图为北京航食成立之初的配餐间。


  图为生产部冷厨房摆餐。


  图为蟹钳鱼子海鲜。


  图为北京航食三期配餐楼全景。




  图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批复通知,具有历史意义的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
  1980年,付燕君19岁,刚从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专业毕业。38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刚到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报到的场景,连同眼前崭新一切带来的经久不息的震撼。
  那仿佛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付燕君一头撞开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中国企业则第一次尝到来自外部的“新鲜空气”。
  1980年5月1日,含着中外合资企业“001号”的“金钥匙”,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诞生了。
  38年,迎着改革开放春风而生,顺着时代发展潮流而进。他们的故事,也是改革和开放的注脚。
  从“食堂”到现代化航食企业
  ——“生产车间里飘散着奶油和面包的香味,当时觉得真是香啊”
  “当时觉得荣耀啊!”直到今天,付燕君仍然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的自豪感和那种耳目一新的感受。“真是开了眼界。”他说。
  作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食有许许多多的创新和由内而外的不一样。而作为初涉职场的19岁青年,付燕君最直接的感受是“一水儿没见过的先进设备”。
  上世纪80年代,厨房用火靠烧煤,平房里没有冷热水管,案板是木头的,更没有洗涤灵这样的清洁洗剂。但付燕君发现,在北京航食的工作间里,用的都是电煎锅、蒸汽汤锅这样的电器设备,冷热水管兼备,案台厨具都是不锈钢的。“连食材啥的包装都是进口的,以前哪有机会见呐!”他说。
  改革开放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通过。中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
  政策打开了机遇的空间。在当时,航空食品企业在大陆还是新鲜事物。香港人伍沾德、伍淑清父女怀着爱国热忱,带团队来到大陆,和有关部门接洽开办合资航空食品企业。几经沟通,1980年5月1日,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资300万元,占股51%;香港伍沾德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占股49%。
  在北京航食党委副书记李达晔看来,这让北京航食(前身)开始从“食堂做饭的”转向“现代化的航空食品企业”。中国民航也结束了没有配餐公司的历史。
  李达晔也是80年代来到北京航食工作的。那个时候,西式糕点还是市场上的稀罕物。所以,对他而言,合资的北京航食带来的最初体验和嗅觉密切相关。
  “生产车间里飘散着奶油和面包的香味,这是以前餐厅里没有过的,当时觉得真是香啊。”他说,后来,“香味”渐渐地飘散出来,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西式糕点和面包房。
  “飘散出墙的清香”也好似一个隐喻。随着以北京航食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成立,越来越多外商进入中国市场。1986、1995年中国分别有了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日渐繁盛。
  38年一直盈利
  ——企业机制新、技术标准新,合资为传统企业注入新活力
  开风气之先是毫无疑问的。但北京航食日后的经营成绩,仍然超出预期。
  合资之后,北京航食一方面加大餐食种类研发,中西兼顾,满足中外旅客的需要。到1987年,餐食种类达600余种,西餐占45%以上。另一方面在餐食质量、品种和卫生标准上迅速与国际接轨,改进餐食、饮料和用品的外观包装。生产业务量随之快速增长。成立合资公司8个月以后,日配餐量就翻了一番。
  “北京航食从成立的那一天就没有亏损过,一直是盈利的。”曾经在财务部门工作的李达晔对记者说。
  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在合资前的1979年,北京航食只是民航北京管理局运输服务部一个手工作坊式的配餐供应室,员工三十几名,日配餐量仅600多份。
  今天回过头来看,中翼公司党委书记兼北京航食总经理布赫说,“合资的北京航食至少有两新,一是机制新;二是技术标准新”。这也是随后许多来华外商外资带给中国本土的启示。
  机制新。在合资过程中,北京航食实行“董事会+总经理”的治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上,1996年,北京航食率先与职工签订用工合同;1999年,又在民航行业内率先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技术标准新。1980年和1981年,汉莎航空公司曾两次对北京航食的餐食和用水等12个项目进行抽查化验,均给予了北京航食“卫生标准高”的肯定。
  不过,正如后来许多外资在华经营成功都离不开中国市场的土壤和环境一样,北京航食快速发展的背后还有两条线索。
  一是中国民航业的发展。1980年,中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仅343万人,到2017年,旅客运输量是5.49亿人次。快速增长的航空旅客量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是中国餐饮业的发展。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餐饮业从业人数从100万增长到3000万,全国餐饮营收从54.8亿元增长到近4万亿元。而且,快速扩大的市场规模背后,对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以前大家吃饱就行了,现在还要吃好,要吃得营养健康,对我们航空餐食也是机遇。”北京航食研发总厨刘江说。
  到今天,北京航食有员工近3000名,日均配餐量超10万份,每日配餐航班超500 架次。为德国汉莎、阿联酋、美联航、日航等30余家外国航空公司以及国航、东航、南航等多家国内航空公司提供机上配餐服务。2018年1-7月,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
  “合资是非常成功的。既开创中国企业的先河,也受益于国家政策,北京航食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壮大的。”李达晔说。
  “001号”要做“百年老号”
  ——“001号”还要继续做产业模式的开创者和行业标准的参与制订者,做中华餐饮文化的全球传播者
  如果说“001号”是历史的荣耀,那么它在38年后的今天还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大的期待和责任。“‘001号’也是我们背负的行业使命。”布赫说,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北京航食还要继续争当产业模式的开创者和行业标准的参与制订者。
  38年,北京航食深刻感受到“变化”二字。
  实力的巨大变化。今天,北京航食已经拥有一支被称为“联合国军”的厨师队伍,成员来自瑞士、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在生产车间,原材料早已实现“买全球”,澳大利亚的鲍鱼,挪威的三文鱼、意大利的奶酪等不一而足。“国家强大了,企业发展了。”付燕君说,北京航食发展越来越好,虽然还有不足的地方,不过是能靠自己的力量“再上一层楼的”。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学习,北京航食到了要依靠内生动力更进一步的时候。
  市场竞争的变化。一方面,航空配餐公司早已不是独此一家;另一方面,虽然只是复杂航空系统中的一个微小环节,但是大家对餐食的感知明显,要求也高。“不像以前,现在大家见得多了,要求更精细了,菜品研发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了。”刘江说。
  顺应这些变化,北京航食也在不断变革。
  北京航食正在谋划从生产制造转向服务制造,实现从餐食设计到制作和供应商管理的全链条服务;正在参与航空食品行业安全规则、应急管理规则等方面的制订……
  除此之外,“001号”还有自己的梦想——让富有民族特色的航空食品为世界人民服务。
  “餐食借着航空飞到五大洲,也是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者。”布赫说,他们正在考虑在飞机上做更多中华饮食文化的呈现。8月份即将飞往意大利的航班上,会有一碗热腾腾的来自中国的粥。
  对于“001号”的延续和发展,北京航食看得清楚。“不是所有的店都能轻易成为百年老字号。”布赫说,或许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但是我们要有所作为,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今年,付燕君57岁,是北京航食行政总厨。体验过北京航食一二三期越来越大的厂房;经历过配餐量从几百份到上十万份的增长;如今,他就琢磨着怎么应对航空公司和旅客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001号”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变,对他而言,不断印证着入职时心头的期待——“肯定有发展前途!”(记者 李婕)
  【编辑:宋清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