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集中攻坚也要久久为功(评论员观察)
2018-07-11 13:03: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守护我们的蓝天绿水⑤

以打攻坚战为战术方法,以打持久战为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行稳致远,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

纵览中央公布的一系列环境治理文件,以时间节点确立工作坐标是一个基本方法。“2018年年底前,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排出时间表、明确任务书,这体现出集中攻坚的决心,也彰显着久久为功的意志。

为什么要把污染防治称为“攻坚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拖不得也慢不得,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决战决胜。许多人清晰记得,从2013年开始,“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相继出台,步步为营地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打好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进行集中攻坚,需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谓一篙松劲退千寻,如果现在不抓紧,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问题就可能积弊成疴,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大、代价会更高、后果会更严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部署,抓住了当前较为薄弱的环节,针对的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着眼的是带动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迎着问题前进、向着困难进发,我们才能一鼓作气补上全面小康的生态短板。

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集中攻坚需要有勇有谋、有经有权,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的艺术。比如说,一些地方本来是经济发展的后进生,经济发展压力大,脱贫攻坚、就业保障任务紧,如何平衡好环境治理与保障就业的关系?再比如,新老环境问题交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如何把环境问题的压力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回答好这些考验治理和发展能力的“必答题”,克服重增长、轻环保的粗放发展模式“锁定效应”,破除“污染是必经阶段”的思维误区,走出生态保护“喊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形式主义,才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蹚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生态文明新路。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塞罕坝50余年不懈造林让茫茫荒原变身万亩林海,长汀“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这些生态建设成功案例提醒我们,在集中攻坚的基础上久久为功,才能把美丽中国的愿景化为现实。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是运动式治污,其重心在于污染存量化解、增量防控,更在于探索和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污染源头防治、标本兼治。无论造林绿化、修复生态,还是污染治理、结构转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以打攻坚战为战术方法,以打持久战为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行稳致远,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期盼,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担谁担?以对子孙负责、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精神,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历史的如椽巨笔,终将记录下新时代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责编:谢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