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砌墙变成艺术,可以将金属切成发丝。
可以在方寸之间搭建山水园林。
可以在广阔天地制造大国重器。
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技惊四座,驰骋赛场。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广东赛区比赛现场,选手在园艺项目中建造“小公园”(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平均年龄不到20岁,却在比赛中有着超越同龄人的稳重与专注。
看似普通的年轻人,但靠一手绝活在世界赛场的舞台中闪耀惊艳。
得益于日益增强的雄厚国力和不断进步的职业教育体系,他们已经成为新生代的“赛场英雄”。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海赛区比赛中,一名木工项目参赛选手在切割木材(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弥足珍贵,但赛场竞技并非工厂生产,技艺精湛并不等于制造强国。
“人才瓶颈”与“技能短板”,仍然是中国制造升级转型的拦路之虎。
赛场英雄如何进一步拔节成长,在产业竞争中更好崭露头角?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海赛区比赛中,一名机电一体化项目参赛选手(左一)在接受裁判现场评审(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制度观念如何进一步破壁除碍,让技能人才们充分施展拳脚?需要进一步增强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培养的社会氛围。
自动化与机械化的工厂之内,要让传统技艺更新换代,重新迸发新活力。
创新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时代之下,更要让现代匠心发扬光大,成为制造业脊柱。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海赛区比赛中,一名重型车辆维修项目参赛选手在紧螺丝(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通过政策的“硬改善”,让“技工”大有可为。
通过社会的“软影响”,让“蓝领”不低人一等。
请看新时代的中国在“弘扬工匠精神,塑造大国工匠”的征程中,如何聚力破障,迈槛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