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青年说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一边听取介绍,一边询问细节。他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节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那个人,叫张人亚,原名张静泉。
在浙江省宁波市霞浦镇的山间,坐落着共产党员张人亚的衣冠冢。修建于张人亚去世的前6年。
张人亚,1898年5月18日出生。他是张家的第二个儿子,父亲张爵谦为他取名静泉,谱名守和,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
张人亚(资料图片)
张家并不富裕,1914年,16岁的张人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辍学到上海的老凤祥银楼当了金银饰品制作人(学徒)。
1922年4月,张人亚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加入共产党,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宁波人,也是上海最早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一系列重要决议案。
会后,党中央印了一批小册子,把党章、决议等共计十个文件印在册子上发给党员。作为当时全国200名中共党员之一,张人亚也拿到了一本。此后,张人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去了上海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工作,从事工人运动,并承担党、团领导机关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行工作。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滩。危难时刻,张人亚想到的是一批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
张人亚深知这些文件书刊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他也深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1927年冬,带着这些文件书报,张人亚秘密乘船回到宁波镇海霞浦老家,交代给老父亲后又匆忙赶回了上海。
傍晚,张爵谦先把张人亚带回的这包东西偷偷地拿到自家的菜园里,塞进停放张人亚亡妻棺材的草棚。几天后,张爵谦就向邻居们佯称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恐早已不在人世。
由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牺牲了不少同志,白色恐怖的大屠杀下更有大批工人遇难,再加上张人亚长期定居在外,因此邻居们都深信不疑张人亚早已不在人世。
张爵谦在村东面的长山岗上,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墓穴合葬。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放的是空棺。张爵谦用好几层油纸把这些文件书刊精心包好,以防受潮霉变,之后再秘密藏进空棺,埋入墓内。
张人亚衣冠冢(资料图片)
此后,张爵谦开始一个人守着这个秘密,守着儿子的衣冠冢,等待儿子回家。
二十年后,上海、宁波解放了,张爵谦依旧没有等到儿子的归来。
1950年,全国基本解放了,张爵谦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依旧毫无音讯,他猜测儿子恐怕凶多吉少。1951年,这位八旬老人终于决定,挖开墓穴,打开棺材,将这批珍贵的文件书刊取了出来,交由党组织,了却了二十多年的心愿。
珍藏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张人亚保存的珍贵文献,国家一级文物(吴蕴聪摄)
几十年来,张人亚的亲属从没放弃过寻找他的下落。2005年,亲属们查到一份1933年1月7日的《红色中华报》,报纸第三版左下方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文章。家人才知道张人亚早已因公殉职。
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登载“追悼张人亚同志”(资料图片)
由于长期在危险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高度紧张、繁重的工作,张人亚积劳成疾,但他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1932年12月,时值隆冬,张人亚带病从瑞金出发,去邻近的闽西长汀检查工作。两地相距近百里,中间有好几座高山,张人亚途中患病,终因救治不及而逝世,年仅34岁。
张人亚在苏联留学期间亲笔写下的一份材料中这样写道:“我虽是带小资产阶级性的手工业工人,可是我的境遇已够使我忠于无产阶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头脑,过去的事实已告诉我了,所以我加入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事。”
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报》悼词
“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作坚决斗争,在党内没有受过任何处罚,因为努力工作为革命而坚决斗争使他的身体日弱,以致最后病死了。人亚同志已死了,这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徒然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作者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吴蕴聪
编辑 / 姜继葆
资料来源 / 张人亚党章学堂
视频来源 / 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北仑区委组织部、宁波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