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生活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风云动荡,一些人信仰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郑德荣秉笔直书,写下大量反驳文章,同时教育学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理论工作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近两个月前的一个深夜,一位92岁的老人从半昏迷中醒来,断断续续地叮嘱家人,“告诉我的学生,要不忘初心……”
十几天后,老人溘然长逝,这句话成为他留在世上最后一句完整的遗言。
“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仰。”学生们含泪说。
这位老人就是我党红色理论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
“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2年,年轻的郑德荣刚刚从事党史研究时,是出于对同样年轻的一个政党如何成为执政党的兴趣。研究得越深入,他越觉得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真理。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被借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两年,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党史资料。读到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用生命保存的档案,让他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
“那个时候国家有6个大的档案馆,他走了4个。很多档案只能看,不能复印,他就手抄下来。有的不允许抄,他就记在脑子里。”郑德荣的二儿子郑晓光说。直到今天,东北师大政法学院的资料室里,还保存着十几盒已经发黄的党史资料,其中很多是郑德荣当年一笔一画抄写下来的。
“老师对马克思主义是真学、真懂、真信,因此,不允许有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对党史的玷污。”郑德荣的学生邱潇说。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风云动荡,一些人信仰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郑德荣秉笔直书,写下大量反驳文章,同时教育学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理论工作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前几年,某党校的一位教授到东北师大做报告,说中国共产党接受的不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已经退休在家的郑德荣听说后,立刻去找校领导,指出对方说得不对,会引起学生思想混乱。
“老师的言传身教,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邱潇说。
“学术上的任何瑕疵都混不过去”
郑德荣的住所是一处30多年前学校分给他的老房子,陈设简朴。举目四望,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铺上,到处都是书。
学生们说,每次到老师家,他都在读书。有时学生在书店、图书馆找不到的资料,到老师家去找,十有八九可以找到。老师甚至能告诉他们,要查找的资料大致在书架的哪个位置、哪本书籍中,甚至指出在书中的哪个部分。
郑德荣常对学生说,广博的知识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研究党史,不能只局限掌握党史知识,还必须掌握与之关联的中外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哲学、外语等。同时,必须占有第一手资料,才有发言权。
学生刘世华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读郑老师博士时,最难的一门课就是文献阅读。郑德荣每次课都要求学生通读一个时期或者一个主题的文献,下一次课讨论。谁没有认真读,讨论时郑德荣马上可以发现,会被严厉批评。
郑德荣常对学生说:“离开严谨求实,不能称其为科学。”
郑德荣的孙子郑凯旋也从事党史研究,写了一篇党史方面的文章,想请爷爷简单修改一下。郑德荣看后,不客气地指出文章质量不高,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经过数次修改后,郑德荣仍不满意,就逐字逐句修改,边改边给他讲述相关党史内容。就这样,本以为“三五天就能发表”的文章,一改就是半年,中间数易其稿。“学术上的任何瑕疵在爷爷那里都是混不过去的。”郑凯旋说。
“学生成才比什么都高兴”
在子女眼中,郑德荣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在学生眼中,他却是一位慈爱的师长。
1983到1986年间,郑德荣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当时,郑德荣的大女儿在外县医院工作,想调到东北师大校医院,郑德荣没有同意。他的儿媳妇想从企业考入学校财务处做会计,也被他一口拒绝。他说,“我要是安排了这件事,今后怎么要求别人,我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儿。”
“以权谋私”,对郑德荣是行不通的。但为了把优秀的学生留在学校,他会“举贤不避亲”。二女儿曾抱怨他:“你对学生比对我们都好。”郑德荣说:“对学生,那是公事。对你们,那是私事。”
近年来,由于郑德荣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他不同意,依然定期给本科生做专题报告。学生们说,只要请老人家做辅导,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他从不拒绝;不管多疲惫,只要登上讲台,依旧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今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之前,郑德荣的身体已极度虚弱,但他强忍病痛,坚持写了9页手稿。
4月19日,他的文章收到了大会入选通知。郑德荣很受鼓舞,每天坚持锻炼,想要站起来。每抬一次腿就是一身大汗,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练习,期待能够参会……
5月3日,大会召开的前一天,92岁的郑德荣带着遗憾,永远地走了。
责编: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