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新时代 | 揭秘!闻名中外的“深圳速度”背后竟然是……
2018-06-28 19:27:00 来源: 国际在线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建筑在当时中国第一高楼——

深圳国贸建设过程中

创造的 “深圳速度”闻名世界。

时任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三局

深圳国贸项目总指挥王毓刚在采访中说:

“如果问我什么能代表‘深圳速度’,

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成就,

那就用国贸建设速度来代表吧。”

如今,深圳国贸已淹没在鳞次栉比的楼群里,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它却是震惊中外的

“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中建人,

用汗水和泪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

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

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今天,带你穿越回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

一场“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即将开启~

1980年

国家批准成立深圳特区,率先开展改革开放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初,每一个探索都是一次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深圳建设开始了,施工速度却并不理想。

1981年

人民南路与嘉宾路交汇处还是一片沼泽地,周围是低矮灰色的房屋。

1982年

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最初的目标就是,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建设国贸大厦其中一个意义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1982年8月

中建三局以良好的口碑承接了港资工程——金城大厦。但就在这时,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即将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原来的工程都是采用由政府指派施工单位,每个单位每年都会分到任务指标,吃大锅饭。即使舍弃金城,也未必能中标国贸,金城业主劝说道,“继续干金城,每平方米上浮30元港币!”

是选择条件利益优越的外资大厦?还是选择当时深圳第一高国贸?“放弃金城,全力竞标国贸!” 时任中建三局局长张恩沛毅然决定放弃条件优越的外资项目,果敢转入国贸大厦的角逐中。

1983年1月22日

在提前完成地下室工程后,张恩沛的冒险终于有了结果,中建三局中标深圳国贸主体工程!

1983年8月19日

标准层开始试滑。投标中采用的滑模技术方案虽快,但国内首次采用如此大面积整体同步滑模工艺,这是个有分量的筹码,也是个有风险的选择。

在连续经历三次滑模失败后,项目团队顶住巨大压力与风险,实现第四次滑模成功!

1983年12月18日

滑模施工进入快车道。从最初7天一层,提升到6天一层、5天一层、4天一层,从第31层起,速度稳定保持在3天一层。“深圳速度”由此诞生!

1984年3月15日

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主体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此,“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中外,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载入了特区建设、中国建设的史册。

1984年

邓小平视察深圳时,站在25层高的国商大厦楼顶,远望旁边正在建设的国贸大厦。

1984年4月30日

150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正式封顶。

1992年1月20日

邓小平在国贸大厦53层旋转餐厅,发表了有关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精辟论述,从特区的发展谈到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充分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看准了就大胆尝试,大胆的闯。”

1992年

邓小平南巡谈话使深圳国贸大厦名扬海外。尼克松、老布什、海部俊树、李光耀、加利等国际政要曾先后到此参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纪录片《历史的抉择》中幽默的概括,

“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

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

一石激起千层浪,发轫于中国建筑

革除现行僵化建筑管理体制,

用经济规律支配建筑市场改革,一发而不可收。

中建人勇于探索建设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

实行打破大锅饭,按劳分配,

大胆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

用“三天一层楼”的品质与效率,

“建”证了改革开放的深圳奇迹!

央视纪录片《见证·深圳速度》,

带你重温缔造“深圳奇迹”背后的故事,

体会中建人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今天的你,感受到了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