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脑干,比拇指稍大,俯卧在大脑深处的颅底表面。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重要生理功能,长期以来被称为脑部手术的“禁区”、“无人区”。
有这样一位脑部手术“禁区”的守护者,他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0余年,带领团队一次次成功摘除高难度罕见颅底、脑干肿瘤。他集成创新脑干胶质瘤精准手术治疗策略,疗效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赞扬;他牵头打造了首个国家脑肿瘤登记平台,开展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他对于脑干胶质瘤的基础研究,被誉为神经外科史上关于脑干胶质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就是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力伟教授 。
张力伟说,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面前,他都不会因为害怕连累自己的名声而退缩。他让无数失去信心的患者再次见到希望。
13岁的男孩楠楠(化名)来自江苏,2013年底因为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持续20多天,到张力伟的门诊看病。来天坛医院前,楠楠已经到国内著名的医院就诊过,当时的诊断是左侧丘脑、中脑的胶质瘤。专家给出的意见是手术风险太大,没有意义,建议保守治疗。父母不甘心,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来到北京天坛医院,找到张力伟。
从病情发展速度和磁共振影像来看,楠楠应该患的是高级别胶质瘤。如果真是这样,孩子的生存期不会超过一年。单从片子来看,肿瘤的确非常大,从左侧丘脑一直生长到桥脑。手术中稍不注意,或者损伤中脑患者变成植物人,损伤桥脑引起半身瘫痪,严重损伤延髓影响呼吸功能。
张力伟看过楠楠的检查结果后,思索了好久,最后对楠楠的家人表示,手术可以做,当然风险同样很大,但是他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希望。家属决定为孩子争取最后的机会后,张力伟就给孩子安排了详细的术前检查,并反复阅片斟酌,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
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孩子的病情发展很快,首次到医院门诊看病时,楠楠是被父亲扶着走进来的,等到住院时已经需要轮椅代步了。
2014年元旦后的第二天,楠楠接受了手术,过程很顺利,最终全切除肿瘤。术后5天病理结果出来了,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该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 I级,全切后无须放化疗,手术即可治愈。这意味着,楠楠通过张力伟的手术,已经完全恢复为一个正常人!楠楠的妈妈当时激动地说:“您把我们这个家从地狱拉回来了!您不单单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更挽救了我们整个家!”
每年,张力伟都要做200多例这样的颅底、脑干肿瘤手术,绝大多数是疑难复杂病例,他就这样带领着团队一次次护佑着一个个的生命的康健与家庭的完整。
然而,胶质瘤是恶性肿瘤,被不少人称为“脑癌”,绝大多数类型的胶质瘤,单单通过外科手术,效果并不好,经常是切了再长,再长再切。张力伟当时常常要面对这样的无奈:不少患者做完手术后没几年就没了;有的病人做完手术后,肿瘤虽然没了,却出现了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2004年,在恩师王忠诚院士的关心和指导下,张力伟开始集中精力关注脑干胶质瘤的相关研究:期待通过临床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探究背后的因果关系,找到解决脑干胶质瘤治疗难题的方案。PPM1D基因突变的发现,为脑干胶质瘤的后续治疗打开了一扇窗。2014年6月,张力伟与美国杜克大学阎海教授针对脑干胶质瘤的基因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世界学
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此项研究被称为 “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关于脑干肿瘤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业内无不为此振奋。
这一年,距离张力伟教授正式从事脑干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整整10年。只有他和他的研究团队知道,这是怎样艰苦的10年。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他和阎海教授首次指出了在脑干胶质瘤中存在着特异性PPM1D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且它只存在于脑干胶质瘤中。它的突变证实了为什么放化疗对脑干效果不好。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旦检测出患者脑干胶质瘤中有这种基因突变,就可能找到脑干胶质瘤的特异性治疗靶点,未来可以进行药物研发并开展特异性靶向治疗,最理想的甚至可以通过肿瘤的分子分型,进行精准治疗,使部分病人将来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从而为“脑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力伟牵头打造我国首个脑肿瘤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先后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组织创建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完善的神经外科显微培训中心“王忠诚显微外科培训中心”。此外,他还和清华大学合作,希望从医学影像学、形态学角度,从手术设备和器械创新上,为脑肿瘤病人术中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张力伟就是这样30余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凡,怀揣“敬佑生命、医者仁心”的情怀,带领团队孜孜不倦的践行与构筑着心中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