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庄村卯寨景区一角。 李隽 摄
中新网青海海东6月23日电 题:荒滩变绿洲:青海民众从绿水青山中寻找“致富密码”
作者李隽
22日,中新网记者漫步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的乡村道路上,沿途草木葱茏,空气清新。在绿树覆盖的山脚下,雕梁画栋的建筑在山脚下矗立,一个具有当代世外桃源韵味的景区--卯寨景区展现在记者眼前。
图为新庄村卯寨景区一角。 李隽 摄
“以前这里是一片盐碱地,大家都叫这里碱沟滩,因为长不了庄稼,这里就成为了一片荒滩。”如果不是59岁的李元有告诉记者,怎么也看不出这里曾是当地民众眼中“猪嫌狗不爱”的地方。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昔日的“碱沟滩”,经过绿化和改造,变成了今天的“世外桃源”。
“没有绿水青山,何来金山银山!”。2013年至今,现任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依靠政府的支持,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绿化了新庄村周边的2000亩荒山。在满目的葱绿中建起了休闲山庄、河湟传统民居等,也建成了为餐饮提供食材的种养殖基地,吸引了来自甘肃、浙江、上海等地的省内外游客,来此感受民俗特色文化和田园风光。
图为附近村民在景区就业。 李隽 摄
今年40岁的王存鹏是新庄村的村民,五年前一直在外打工,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我知道村里在发展旅游就回来了,现在在景区里干着绿化、房屋建造的工作,每个月能挣到5000多元。”
对于王存鹏而言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随着景区的发展和游客增多,游客前来采摘蔬菜成为了他家里又一大经济来源。“市场上现在一斤辣子3元左右,而在我家里采摘新鲜辣子一斤要4元多。”
“去年一年时间就吸引游客20多万人,年营业额接近了500万元,乡村旅游已现雏形,乡村振兴也初见成效。”高庙镇党委副书记李胜业清楚地记得,当年借助旅游发展就实现近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100多名农民得到稳定就业,此外还间接带动了周边近千人就业。
在青海省,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生态脆弱、气候恶劣,农民收入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擎,青海民众也正在从绿水青山中找寻“致富密码”,走上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旅游致富路。
“今日的新庄村再也不是那个面黄肌瘦的u2018穷小子u2019,而成了位u2018绿富美u2019的u2018俏姑娘u2019。”李连和说,如今一喊村民绿化种树都愿意来,这就是他们眼中的金山银山。
图为游客游览景区美景。 李隽 摄
“目前,占地3100平方米的河湟特色民宿和河湟小吃一条街正在建设,不久将建成运营。正在建设中的以月季花为主的百亩花海不久后也会向游人开放。”对于新庄村目前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李连和并不沾沾自喜,游客服务中心、滨河商业街、后街工坊等景区配套设施工程,他亲自监工。“现在景区正在申报国家AAA级景区,发展的越好规模越大带动的人就越多,辐射的村子也会越多,实现共同富裕、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不会变成空话大话。”
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规划建设处副处长李旭辉此前表示,生态文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青海省当前许多景区与生态功能区重叠,为了落实保护优先原则,正在委托中科院编制《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用制度打实生态“底子”,铺实乡村振兴路。
据了解,青海省在2017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6亿元,实施了52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906户、14195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