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藏东明珠】历史重镇昌都:茶马古道长 藏汉情义深
2018-06-09 20:18:00 来源: 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受茶叶自然功效以及西藏地理环境和藏族饮食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茶叶自古以来是西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马贸易在西藏源远流长,彼时,商贩、官员、马帮来来往往,熙熙攘攘,走过千里万里,从内地四面八方汇聚到西藏,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昌都古称“察木多”“叉木多”等,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川藏、滇藏两条茶马古道在昌都汇合后再往拉萨延伸。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所长张云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专访,讲述了昌都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浮沉。在张云看来,地理环境的独有优势、历史的积淀以及文化的多元等诸多因素让昌都成为历史上茶马贸易的重要交汇点。

探寻昌都历史脉迹

1977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将昌都进入历史的视野追溯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如清朝驻藏大臣松筠所言,昌都“乃川、滇、西藏三界之中最为重地”,为“扼要之区”,“东走四川,南达云南,西通西藏,北通青海”。作为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等周边省份直接连接的区域,昌都成为西藏交通的重要关口。

在横断山脉,崇山峻岭间,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滚滚流过,在昌都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三江峡谷地带。“这个格局造成昌都的地理环境比较独特。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加上交通的关口,昌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体现得比较突出。”张云说道。

切换镜头,以昌都为点向四方望去,东西向有川藏线茶马古道;南北向也有一个通道,即民族走廊,古时氐羌南迁,即从民族走廊南下。民族迁徙带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将内地与西藏地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等于说昌都刚好处于东西、南北交流的交错点、交叉点。所以概括来讲,也能看出昌都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性。”

张云讲到,如果从历史上看,从宏观方面讲,有种说法叫治藏必先安康。自唐朝起,由康入藏通道已经见诸史册记载,而自元朝以来,康区成为内地入藏的交通要道,昌都是康区的重要区域。自吐蕃王朝统治崩溃以后,昌都一带一直处于部落众多、头人林立、自主称王的地区。自元明清以来,历代中央王朝虽在昌都设置过军政机构,任命过政教头领,但其内部始终未能有效地统一起来。尤其在清代,康区在川藏线上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分别将昌都、罗隆宗(今西藏洛隆)、察哇岗(今西藏左贡)、坐尔刚(今左贡)、桑噶吹宗(今察隅)、衮卓(今贡觉)等地划给西藏管理;将巴塘、理塘、打箭炉、德格等地划归四川管辖;将中甸、阿墩子(今德钦)、维西划归云南管辖。同年,四川、云南、西藏三方派员会勘地界,在金沙江以西的宁静山山头竖立界碑,规定了川藏、滇藏界线。该条界线是以金沙江为基本划线,划出西藏、四川与云南藏区的地理分界。中央王朝在昌都设立驿站,派驻藏军队在此保护。

此外,昌都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昌都的藏传佛教教派有格鲁派、噶玛噶举派、萨迦派等。其中噶玛噶举派的祖寺噶玛寺就在昌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还有苯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信仰并存。此外,由于清代以后中央政府派兵驻扎昌都和汉地商人在昌都经商,在昌都一些地区还陆续修建了城隍庙、关帝庙和娘娘庙等。“卡若遗址出现在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回顾历史,张云说。

茶马古道长 藏汉情义深

牧区人们多进食肉类及乳酪制品,蔬菜类相对较少。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放射线伤害、保护造血功能、抗凝血和血栓、减少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因此牧区离不开茶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科组研究员吕厚远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通过现代技术研究认为,距今1800年前,即西藏古象雄国时期,丝绸之路分支已穿越青藏高原,茶叶已进入了西藏。喝茶在西藏兴盛起来则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茶马贸易也自此越来越频繁。

张云认为,茶马贸易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更宽广的地域空间和更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不仅内地和西藏之间存在茶马贸易,内地与今新疆地区、蒙古高原地区等,都存在着茶马贸易,而且在唐朝时期,内地和回纥之间的茶马贸易远比和西藏地方兴盛。中原农业地区犁田耕地需要马,装备骑兵亦需要马,“马资于国用甚大”(《明仁宗实录》卷6上),西藏、新疆和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食肉饮酪,对茶叶依赖性更强烈,明朝人就指出,“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明经世文编》卷149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2“严茶•蜀茶”),随着关系国计民生的茶马贸易的广泛开展,在内地和边疆地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贸易网络,这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所传输的也并不限于茶叶和马匹,甚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联系方式,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内容。”

张云认为,内地和西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如果从大的方面划分,滇藏道有一条、川藏线有两条,青藏道也有两条,从拉萨通往南亚、中亚的茶马古道大约有三条。在不同时期,各条道路的兴衰有所差异:唐朝时期是青藏道、滇藏道的繁荣时期;宋朝时期是青藏道和川藏道的繁荣时期;明朝、清朝时期则是青藏、川藏和滇藏齐头发展时期,到民国时期则主要是川藏道和滇藏的持续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滇藏茶马古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和盐官营一样,过去茶马贸易由朝廷来经营。洪武三十年(1397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欧阳伦驸马案”,足以印证中央王朝对茶马贸易的重视。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用中原地区产出的茶叶换取他们的马匹,专门颁布《茶马法》,严禁任何人走私茶叶,将茶叶作为国家战略物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更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却走私茶叶,频频将茶叶运送到边疆地区牟取暴利。这自然引来朱元璋大不满,最后欧阳伦及其从犯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到了近代,英国觊觎中国西藏的茶叶市场,在印度这一殖民地种植茶叶,企图往西藏倾销茶叶,爆发印茶入藏问题,曾一度影响传统的茶马贸易方式。但印茶入藏很快失败,以退出历史舞台剧终。

历史逝去,但文化仍在延续。张云说,“对茶马文化的一些研究与发掘,对今天的启示,值得我们去珍视。一是挖掘历史,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光大的内容;二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友好的历史自古有之,不能忘记最根本的东西,要珍惜,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随着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对昌都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如今的昌都灯火辉煌、高楼林立,水、电、气、路、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园、广场到处是跳锅庄的市民,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化都市拔地而起,焕发出另一片生机。张云曾三次到昌都调研,深刻感受到近年来昌都的巨变。在变与不变中,昌都城区有昌都坝、云南坝、四川坝、马草坝、野猪坝等片区。从这些地名亦可窥见昔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聚集在此互相往来的景象。“走近居住在昌都的人们,可能每个人家的身上都会有许多故事,或许跟马帮故事有关,或许跟茶马贸易有关,或许跟十八军进藏的故事有关……”这里是历史的缩影。

(中国西藏网 记者/胡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