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 77岁的李琦弓着背,头发花白,看到相熟的病人来了,眼睛会笑得弯弯的,皱纹堆在眼角。“我的工作经历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梦,人生就要圆梦。”医用口罩的阻隔让她的声音变得有些闷,谈起自己的“仁爱之梦”时,眼睛里依然闪着光。
李琦是原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门诊护士长,护理届最高荣誉第3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被大家亲切地誉为“抚平病人伤口的天使”。退休后的日子,这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依然还在绽放,工作在为患者换药的第一线。
今年是李琦在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换药室工作的第42年。
她依然像42年前的那个年轻姑娘一样,早上7点左右到换药室,穿好白大褂,戴上帽子、口罩和手套,坐在低矮无靠背的圆凳上,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盯着病人的伤口,一盯就是大半天。因为长期捏着镊子,她的拇指关节已经变形,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她工作,镊子、引流条、棉签和纱布在她的指尖灵活地飞舞着,恰如42年前。
“外面医院换不好的伤口,李琦老师拿着探针,一针下去就发现了伤口下面隐藏的窦道,如果没有她,任伤口发展,我的腿可能就要截肢了。”一名年轻的女孩感慨。慢性伤口大多面目狰狞,久不愈合的创面上交杂着新生的肉芽、坏死的组织、坏血以及分泌物,有些还散发着异味,李琦对这些习以为常。
42年里,她为数以万计的病人换药,练就了一双火眼:在狰狞的伤口中,她总能清晰准确地判断肉芽组织的好坏、正常与否。42年的时光,换药室里处处留下了她的痕迹。换药室以她的名字命名,护士们处理伤口的手势,和她如出一辙。治疗台上摆着她研发的外用药“立奇膏”,那是病人口口相传的法宝。她的弟子已经延续到第四代。
中午12点,换药室内的工作已持续了4个小时,换药室内的年轻护士们开始轮换休息,小声讨论着最近热播的新剧《急诊室医生》。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的李琦,也直起了腰,摘下了自己的口罩。上了年纪后,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她每次只能做半天,每周做两次。“我要工作,没时间的。”李琦说,因为嫌弃手机打扰她工作,她至今没配备手机,别人想联系她,只能揣摩她可能在家的时间,打她家里的座机。在李琦看来,退休使得她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为“伤口这个领域做一点贡献”。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门诊换药工作,李琦经历了早期换药技术有限,许多慢性伤口只能靠手术或截肢的时代。工作期间,她靠长期在换药领域的思考和探索,自创了利用中药油膏为伤口保湿,使深层伤口愈合的方法。
“这些事情只能退休后做,退休前我每天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李琦说,比如伤口外敷药,一直存在着进口药物价格高昂,消费者难以承受,而其他外敷药效用不明显的情况。“进口敷料换一次就100多元,病人都是退休的老人,每天换药,他们根本承担不了。”退休后,李琦即开始探索,如何用安全有效的中药油膏,解决这一困境。
药物的创新占据了李琦退休后的大部分精力,直至退休后的第5年,立奇膏才初具雏形,退休后的第12年,立奇膏被授予发明专利。退休第15年,“立奇膏”获得了第24届上海市科技优秀发明奖铜奖。
同样占据李琦退休后大块时间的,还有对换药手法的探索。
“我们这里的换药手法,和外面不太一样。”赵志芳是李琦的第二代弟子,如今“李琦换药室”的护士长。她说,李琦特殊的换药手法,能够使一般的伤口窦道愈合,避免再做手术。这些技巧源自李琦工作时期的经验,也源自于她退休后和学生们的共同研究,至今仍在不断精进。
李琦将自己的生活,总结为“圆我的仁爱之梦”。为了这个梦想,她年轻时利用下班时间,为病人上门义务换药,二十几年上门一万多次,多次被评为劳模。退休以后,她又著书带教,只盼将她会的都传授给学生。
在那本尚未出版的回忆录中,她写到“我从年轻时起,就决心我这一生要圆一个大大的仁爱之梦。我用了几十年时间,用我毕生的经历,用我实际行动,努力地、勤勤恳恳地编织着我的理想之梦。”(资料参考: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