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尔城之子
两百年前的5月5日,德国摩泽尔河畔的特里尔小城里,亨利西·马克思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思想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家境的优越,天资聪明,惹人疼爱,这一切让他的生活充满阳光。
12岁那年马克思进入中学学习。正是在这里,少年马克思表现出了卓越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马克思还接触到了一批出色并且崇尚自由思想的老师,这也许在马克思后来的一生中第一次播下了思想的火种。
在他17岁的中学毕业论文里,我们已经可以窥见这个年轻人不凡的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特里尔城自由的风气是孕育马克思思想的最初的土壤。可以说,马克思这位思想家后来能走上这样一条艰辛且光荣的道路和他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不屈的斗士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是有过迷惘和惆怅的。
这种心情在他离乡远赴柏林求学的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但是马克思在这样的惆怅里找到了纾解不快的方式——读书。在柏林大学的几年,马克思广泛阅读了法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并且积累了大量心得体会。这些都是马克思思想的养料。
与此同时,马克思的独立思想开始锋芒毕露。他在柏林时期加入了博士俱乐部,这样一群杰出的人汇集在一起,评论时事,“放言无忌”,最后引起当局注意,马克思也不得不换了几次居所;在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发表了普罗米修斯式的宣言:“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以此表明自己绝不放弃对真理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哪怕经历再残酷的斗争也绝不屈服;在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中,他猛烈抨击当局“……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这一年,马克思二十四岁;在《莱茵报》做编辑的日子,马克思更是以无畏无惧的态度发表了大量披露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文章,谴责了上层社会的冷漠,直称他们是“吸血鬼”……
青年马克思所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勇气,似乎已经显露出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伟人,但是也预示着其苦难的一生……
历来青史留名之人,大多如此。
照亮世界的导师
1844年的八月,对马克思而言是生命中最特殊的夏天。
正是在这一年,马克思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和战斗伙伴——恩格斯。两人的相遇似乎是命中注定,思想的火光在两个伟人的碰触间闪现,并且最终燃烧起熊熊大火。
《神圣家族》的诞生是两人思想碰触的早期产物,从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看见马克思思想体系的轮廓。如果说从前的马克思是黑夜里的独行者,那么现在,他已经找到了思想道路的知己,伙伴。
在以后的岁月里,马克思的思想愈发成熟,深度和广度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国内到国际,由德国到世界,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的影响已经扩大到了世界范围。《资本论》更是标志着这个思想巨人最伟大成果的成熟。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硕果之一,在人类思想史、世界革命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继往开来,马克思思想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生机勃勃。
从伟人的思想里,我们不断汲取智慧。
推陈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我们回看伟人的一生,发现200岁的他依然在路上。
前方是星辰和大海,这就是属于马克思的征途。
责编:宋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