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至上,使命如磐!这位老人一生的坚守,令人敬重泪目
2018-04-28 17:00:00 来源:荆楚网

初心至上

使命如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享年94岁的周智夫一辈子一直在干一件事,就是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忠诚,以赤胆忠心践行爱党信党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2018年4月26日,《解放军报》01、02版连刊两文追记周智夫,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听听他将一生献给党的故事。

此生许党

——追记北京卫戍区某干休所离休干部周智夫

解放军报记者 曹瑞林 钱晓虎 武元晋

今年北京的清明格外寒冷,纷扬的雪花洒落大地。

“我的丧事一切从简,不给干休所领导和儿女添麻烦,不通知任何亲朋好友,不保留骨灰和空骨灰盒……”遵照遗嘱,北京卫戍区某干休所离休干部、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医院副政委周智夫的送别会只有短短十几分钟。没有悼词、没有主持人,3个普通的花圈显得简朴、低调。而这一天,小小的送别室里,却有数百名老干部、军人、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是什么样的力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从他朝夕相处的家人以及熟悉他的邻居、战友、干休所工作人员的讲述中,从他跨越94年岁月长河的个人档案和字字真情的《历史思想自传》中,我们一步步走近这位普通共产党员崇高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对党知恩报恩,就涌泉相报”

初见周智夫,是在今年春节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普通病房里。

刚刚离开重症监护室,一场大病差点夺去他的生命。消瘦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劫后余生的痛苦,嘴角还泛着一丝微笑。二女儿周卫平说,前几天,父亲刚刚向党组织交上12万元“下辈子的党费”——人生最后的心愿已了,他的内心充满喜悦。周老用颤抖的右手向我们敬上一个军礼,嘴里不停念叨着:“谢谢党,谢谢部队。”

女儿周卫平早已泣不成声。她清晰地记得今年1月20日,当父亲戴着氧气面罩、颤抖着双手,接过组织上派人送来的、印有党徽图案的党费交纳收据时热泪盈眶的样子。“他反复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们,‘这辈子跟党走,下辈子还是党的人’。”

感念于心、念兹在兹。晚年的周智夫百病缠身,加上身患骨质疏松多年,站立稍久、走路略急、用力微猛就会骨折。这两年来,每年有七八个月只能躺在床上静养治疗。他深感自己时日不多,心中一直想着要完成一件大事。

“我要交党费。”去年7月的一天,周智夫把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周卫平叫到病床边,郑重地说。女儿很诧异:“爸,您不是一直在交吗?”

“我想交一次特殊党费。”周智夫的话,并没有让家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样的念头他萌生已久:多年来,每每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感念党和军队的恩情,他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

2017年11月1日,这个得到全家人一致同意的决定,写进了周智夫的补充遗嘱:“悼念当年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战友”“对党知恩报恩,就涌泉相报”“向党交党费拾贰万元人民币”。

立下补充遗嘱不久,周智夫就因严重肺部感染住进重症监护室,可每次从昏迷中醒来,他就会问二女儿:“我的事办了吗?”

透过那期盼、焦虑的目光,女儿读懂了父亲发自内心的愿望。2018年1月18日,二女儿周卫平、三女儿周卫华代表父亲,郑重地把12万元特殊党费交到中共中央组织部。

相交50多年的战友们听说了这件事都心生敬意:老周一辈子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却做了这样的大事,了不起!

周智夫所在党支部原书记、离休干部王文清说:老周在病危之际主动交纳特殊党费,绝不是一时冲动,他是在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一名老党员终生许党的庄严承诺。

(老伴娄淑珍将中组部颁发的周老一次交纳12万元大额党费收据拿到周老病床前)

“革命军人四海为家,到哪里都是组织的安排”

位于海淀区某干休所周智夫的家,是2008年搬进来的,面积还没有完全达标。走进家门,饭厅里挂着周老的遗像。老伴、两个儿子、3个女儿,都沉浸在对亲人的思念中。

这是全家人机会不多的一次相聚。从东北到华东、从华东到西南、从西南到华北,周智夫一生4次跨省调动,经历10余次部队整编、20多次岗位变换,大女儿周雪文留在重庆落户,大儿子周华、二儿子周为民参军后,一个转业安置到江西九江、一个回到江苏徐州老家,虽然他们也想离父亲近些,但从不敢跟父亲提起。革命军人四海为家,他们深知父亲的脾气,即使说了父亲也不会同意。

1945年,时任指导员的周智夫跟随部队一起攻打高作镇。战斗结束后,组织决定将他所在的五连与六连合并,并任命他当连队书记官,负责副职工作,他欣然接受;皂河打下后,上级调他去地方区队,由前方到后方,他坚决服从。

战争年代,党指到哪就打到哪;和平时期,党叫干啥就干啥。1957年初,一纸命令,调周智夫到新组建的重庆炮校工作。他第二天带着妻子和4个未成年的孩子,拎着两个竹编箱就出发。

原以为可以在重庆过上安稳日子,1968年6月,周智夫接到去第二炮兵某基地医院任职的命令,一家人又从重庆赶赴云南。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女儿周雪文则被孤身一人留在当地落了户。

家越搬越远,条件越搬越差。由于住房紧张,全家人借住在当地老乡家一所废弃的房子里,生活十分艰苦。家人有时也抱怨,周智夫又给他们做工作:“革命军人四海为家,到哪里都是组织的安排。”

正当他在云南的工作风生水起时,1970年5月,周智夫又被调往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一家人千里迢迢从云南搬往北京……一家6口,从此分散居住在全国4个省市。

循着周智夫个人档案中一方印章上的名字,记者找到了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他回忆起1984年干休所组建之初艰难开局的情形,感慨万千:“当时,由于设施条件不完善,很多同志不愿搬,工作一时很难开展。”

“我先搬!”周智夫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分配的住房,每一平米都饱含党的关怀。”他还劝说大家要感恩组织、服从安排。一楼卫生条件差、采光效果不好,很多人都不愿意要。朱南璋找到周智夫,他二话没说就领取了一楼的钥匙。

眼看就要搬家了,朱南璋又面带难色找周智夫商量:“老周啊,二楼有位老同志腿脚不方便,你看……”明白了政委的来意,周智夫又爽快地交换了钥匙。

(1991年6月2日拍摄)

“可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

早上6点起床,晚上7点看新闻联播,与人约定时间必定准时赴约,干事创业诚实守信、有一说一……从小和姥爷生活在一起的外孙周洵说,姥爷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走进周智夫的家,满目皆是简单朴素的陈设——用了几十年的沙发、钢管床等老旧家具,就连上世纪50年代的牙缸、饭盒都舍不得扔。

周智夫对军装情有独钟,但凡隆重场合,都会穿着熨得笔挺的军装。一套军装,他穿了30余载,已经褪了色。岁月流逝,军装的颜色变淡了,军人的底色却厚重了。周智夫的忠诚、感恩、勤俭的美德融进了血脉,也融进了家风。

翻看他生前记录的《生活备忘录》小册子,小到几块钱的卫生间灯泡,大到上千元的电器开支,每一笔都记得详详细细。记者粗略一算:从2009年到现在,周智夫平均每月开销仅几百元!

小儿子周卫民说,很早之前,父亲就立下家规: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党恩。上世纪70年代,边境发生战事。周卫民服役期满,刚接到退伍命令。周智夫要求他留队待命,随时准备报效祖国。周卫民当天找到领导,申请推迟退伍。得知轮不到所在部队上前线时,才返回江苏老家。

念党情、报党恩、跟党走,是周智夫红色家风的底色。得知曾外孙潘怡霖要到国外读书,他再三叮嘱:“你的根在中国,学成后要回来报效国家。”言者谆谆,听者动容。

周智夫给自己定下了为组织多着想、多分忧、多添彩,对组织少提要求、少讲条件、少添麻烦的“三多三少”原则。即使对待家人,也不破例。二女儿周卫平乖巧伶俐,周智夫对她疼爱有加。初中毕业时,周卫平看到不少同学都参了军,也想让时任军管会副主任的父亲安排自己当兵。

“组织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是要我多作贡献,而不是为自己办私事。”没想到父亲不但不愿说情,还让女儿下乡插队。

插队2年多,满以为父亲会帮自己安排个好出路,希望却再次成为泡影。最后,周卫平自己在海淀区百货公司找了份工作。

“我们姊妹5个都没沾过父亲的光!”周卫平说,自己刚开始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是父亲“无能”!“但现在我明白了,父亲真的了不起!”

迟暮之年,周智夫落实待遇标准更加严格。他近年的医药年标准统筹费是每年2.8万元,但每年实际药费连一半都没用到。他常说:“待遇是组织给的,有标准也要省着用。”

大女儿周雪文患有心脏病,随身备用速效救心丸。每次大女儿从重庆来北京看望自己,周智夫都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面对不解,周智夫解释说:“我的药是公费保障的,可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

曾与周智夫相交多年的干休所原政委魏增池说:“周老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党员、普通一兵,他一辈子没有忘根、忘本。他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和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也感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他对党的感情特别真挚,对党是真相信真拥护!”

20元钱的音乐盒,缘何是老英雄晚年最爱?

对于年轻人来说,20元钱的礼物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周智夫来说,那个小女儿从香港带回来的廉价紫荆花音乐盒却意义非凡。是什么样的情怀让这位老人对廉价的音乐如此爱恋不舍?戳视频一起来揭晓!

初心不改 本色不变

解放军报评论员

他,从革命战争中走来,历经10余次战斗,为党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

他,信仰坚定,许党许国,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一辈子念军情报党恩。

他就是周智夫。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老一代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他是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时代典范;他的先进事迹为我军“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周智夫忠诚纯粹、奋斗一生,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投身革命即为家,党叫干啥就干啥”,他一辈子对党忠诚、为党分忧;“待遇是组织给的,有标准也要省着用”,他一辈子艰苦奋斗、克勤克俭;“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他一辈子立德立言、向上向善。周智夫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深厚感情、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责任担当、品行操守投身强国强军伟业的重大现实问题。

初心至上,使命如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最终要靠党员干部在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来实现。“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 周智夫党龄75年,革命工作39年,4次跨省调动,20多次变换岗位,从来不谈条件、不提要求、不讲价钱,践行了“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信条。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任务多么繁重,周智夫总能保持冲天干劲,创出一流业绩。党员干部只有像周智夫那样,革命理想高于天,以身许党志不移,才能永立笃定笃行的精神高地,永葆至纯至粹的政治本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忘初心跟党走,我军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是军队第一位的使命,也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再打起仗来,我还要上战场”“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守好”。周智夫离休后,学习不止步,耕耘不停歇,一直关注军队建设,心系新时代强军事业。他用战斗的一生告诉我们,矢志强军兴军,人人都是主角。只有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决破除和平积弊,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才能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初心不改,本色不变,讲政德是重要保证。人民的幸福,有赖于良好的政德;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纯净的政风。周智夫一辈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留下了好口碑、好形象。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摆在心头正中,保持对党忠诚的大德,坚守服务人民的公德,严格操守行为的私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向周智夫学习,不忘初心、坚守信仰,铁心向党、赤胆忠诚,艰苦奋斗、纯正家风,勇担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努力开创属于新时代的辉煌业绩,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军报记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