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黄一博、荆宇琦
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记者 张佳琪)“剧团的历史没有人们所钦羡的辉煌篇章……他在社会的风云变幻中,见证了古老传统艺术的沧桑。”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六年前在剧场的墙上刻下了这段团志,记录了京剧团80年来的风风雨雨。
松岩2001年出任北京风雷京剧团的团长,立志复兴正在风雨飘摇中的京剧团、弘扬中国京剧艺术。而仅仅十余年,他便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在传承京剧事业中,深深受到了‘红墙意识’的影响。”松岩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一名西城居民,奋斗在离党中央最近的地方,我的责任担当就是弘扬、传承好京剧这门艺术,为首都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
京剧团从“风雨飘摇”到“场次满满”
北京风雷京剧团成立于1937年,历史上剧团并没有什么特别辉煌的事件。“它只是扎根于民间,并创造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奉献给西城的百姓。”松岩表示。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剧团的演出越来越少,慢慢走向衰败。松岩在剧团“濒临倒闭”时的上任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当时剧团账上不但一分钱也没有,还欠了2000元外债。”回想2001年,松岩刚刚接任了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职务,很多情景他都历历在目,“想排练、演出就更难了,更不要说优秀的演出团队了。”
没有当家剧目、缺乏演出人才、更缺少营销队伍,剧团的职工更无心唱戏。“当时必须得把大家聚集起来,重新走上正轨,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多演出。”松岩便则咬紧牙关,把这些都当作责任压在了自己肩头。
而为了尽快募集到资金、恢复演出,松岩便开始了四处奔走的“求人”之路。那是迄今回想起来令他无比辛酸的一段日子,为了能打开一点市场,找到些许经费支持,他一次次地跑,一次次地联系演出。“当时京剧不景气,但是旅游市场火爆,记得我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各大的宾馆、饭店,从旅游演出入手,一点点来。”
那一年松岩和全团的“战友”一共演出了793场戏。“记得那年的圣诞夜,我们从五点钟一直演到凌晨一点,带着画好的脸谱,一晚上跑了七个场地,于是人们开始称呼他“拼命三郎”。那之后北京旅游界还诞生了一个口号,叫“登长城,吃烤鸭,看京剧”,充分反映京剧的被重视程度增加了。”
松岩很欣慰,剧团不仅渐渐恢复昔日红火,还走过了祖国很多地方,并且老戏新排了《武松》,新编了现代题材《长征路上》,以及耳熟能详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和《金翅大鹏》等神话武戏,这些戏也都走向了国际,受到了外国观众的欢迎。
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
“我不认为年轻人不喜欢京剧”
对于松岩来说,红墙意识赋予他的责任不仅是弘扬京剧,还要将京剧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京剧的艺术含量很高、门槛也比较高,对于青年人来说不易懂,但是可以通过慢慢地讲,让他们理解并喜欢上京剧。”
为提高青年受众的接受程度,松岩做了很多努力。“年轻人喜欢快节奏的、故事性强的、具有美感的内容,我们就在京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缩短时间,增加舞台艺术美感,去创造适合现代文化市场的高端、高水平作品。”三四年前,来剧场看松岩团队演出的青年人很少。但是如今,台下70%都是青年观众,“我觉得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了能扩大爱好者的队伍,松岩还组建了京剧沙龙。通过娱乐的方式让爱好者由浅至深地走进京剧。通过教授几个动作、学一段唱腔、甚至简单彩排来培养兴趣。“现在这里有年轻人,也有退休的人员,还有白领和公职人员。”
不仅如此,风雷京剧团的团队也重视吸纳新人。“我们的团队便是由中青年骨干组成的,平均年龄在35到45之间。”
为了能让更多青年人了解京剧、走进剧场,并且关心祖国的传统文化,从2015年的10月份开始,松岩的团队开始跨界尝试排演话剧。“我们的初心就是想把传统京剧艺术通过话剧这样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给观众。”2015年和2017年,松岩分别自编、自导、自演了京味儿话剧《网子》和《缂丝箭衣》,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松岩表示,我不认为年轻人不喜欢京剧,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给青年人讲懂。
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
京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京剧虽然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但同时也被很多外国人热爱。
在风雷京剧团的40多年里,松岩见到过很多喜欢京剧的外国游客。于是松岩开始在京剧上做一些巧妙的革新。“很多时候外国朋友来剧场只能看半个小时的戏,我就把折子戏最经典的部分汇集起来做成精选片段,包括文戏、武戏。”剧团还编排了十几分钟的戏、五六分钟的戏、串烧,浓缩京剧精彩片段的舞蹈剧等,这些“接地气”的创新受到了外国观众一致好评。
后来剧团走出了国门,去了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现在基本上每年都会出国演出,也得到了很多国际市场的认可。”虽然语言肤色各不相同,但艺术是相通的。在松岩看来,外国人对京剧的理解一点也不比国人差。
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
有过彷徨但从未放弃 积极传承“红墙意识”
松岩出生在梨园世家,从小受家庭熏陶至深。“电影《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小时候学戏苦练,实际上与我受的苦和那相比没有差别,拿砖劈腿、吊腿拿顶、挨老师打……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如果没吃这么多苦,50多岁就不可能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了。”
“在京剧之路上有过痛苦,有过彷徨,但是从没想过放弃,因为京剧对我来说刻骨铭心。”对54岁的松岩来说,他已经把京剧当做生命中割舍不开的东西。因此践行“红墙意识”对他来说就是让京剧艺术更好的发展并且传承下去。“不单是西城,我也希望全北京的老百姓都能建立红墙意识。”
前些日子,松岩新创排了一出戏《金戈榜样》,将西城区的先进人物、榜样人物,践行红墙意识的人与事编辑在其中的歌曲里,并广为传唱。“我需要把自己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传给后人,让他们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民族瑰宝。这种艺术的传承需要靠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