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让我们失去工作吗?——怎么办
2018-04-18 23:06:00 来源: 光明日报

正如上一篇文章《人工智能会让我们失去工作吗?——怎么看》所探讨的,历史上机器对就业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刚起步,创造的就业在不断增长,机器换人还在稳步推进,对就业的影响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可能对某些领域的就业带来冲击。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牢牢抓住新的机遇,迎接可能到来的挑战,是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人工智能会对经济、社会带来哪些变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与机器PK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什么知识,了解什么技能,具备什么素质,才能处变不惊、赢得先机?

  时代变革,制胜有道

作为新兴技术,人工智能会不断催生出新的智能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工业、农业、物流、金融等传统行业变得更加智能,形成更高效、更绿色的智能经济形态。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安保、司法等领域广泛应用,将为我们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更美好的智能社会。

新技术发展势头无法抵挡,智能时代越走越近,技术加速更新对我们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麦肯锡预计,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到2030年中国约有1亿的人口面临职业转换,约占当时就业人口的13%。未来很多人也许都会面对职业重新规划的问题,这确实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在智能时代,要想处变不惊、赢得先机,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多元化知识结构是基本要求。人工智能是一门融合了数学、物理、软件、计算机、脑科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兴学科。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学习较为系统的STEM学科体系。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缩写,包括具备扎实的科学常识(S)来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运用规律来研发新的技术(T),依靠深厚的数学功底(M)将问题转化为算法模型,并且通过工程设计(E)形成新的产品。

数字化新技能是重要条件。有了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人们不再需要承担繁重、枯燥的劳动,但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同时要管理多种精密的机器。这要求我们要在强化既有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掌握软件和系统操作、机器编程、运维、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新的数字化技能,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既适应当前岗位又满足未来转岗需求。

创造力实践力是必备素质。人工智能可以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但是与机器相比,人类的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富有想像力、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做出有价值的决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提高创造力、思辨力、实践力和协作力,依靠这些特有的能力与机器赛跑,并立于不败之地。

  千金易得 人才难求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深入,企业抢人大战硝烟弥漫。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 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职位平均公开月薪在 1.85 ~3.26 万元之间,最高达 8 万元。在一线城市,一个能力素质一般,但只要是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年薪甚至炒到了30~40万。为了破解人才难题,一些企业还把目光投向了国外。人工智能从业门槛较高,从技术方向和专业领域看,大致需要三类人才:

一是从事基础论研究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其人才需求多来自科研院所、有实力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和高校等。多从事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高级机器学习、类脑计算、自主无人系统、智能芯片和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高、大、上”的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不仅需要非常坚实的数学、物理、脑科学、软件、算法等基础知识,而且对创新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要求非常高。

二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其人才需求多来自科技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互联网企业以及自动化程度较好的传统企业。具体包括算法工程师、平台开发人员、大数据分析师、新产品开发人员等。其中算法工程师需求最为迫切,据智联招聘数据,2017年前三个季度需求环比分别增长60%、36%和43%。尤其那些既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算法研究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又了解自动化、信息通信技术,熟悉制造业、医疗、交通等行业需求,能够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的人才最受欢迎。

三是技艺精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其人才需求多来自系统集成服务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传统制造、物流企业等,主要包括机器人应用编程、操作与调试、机器视觉、系统集成等各领域的工程师。这类人才需要了解机器编程应用、自动化控制等知识,能够从事机器运行、调试、操作、维护等各种工作。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普遍缺乏,预计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缺口高达450万。

  积极行动 决胜未来

人工智能发展能够创造就业,也可能带来失业。而且,未来就业和失业之间的“补偿”过程绝非自动、及时且没有痛苦的。凡事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我们需要提前谋划、积极行动,为迎接变革做好准备。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了解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智的看待人工智能及其影响,不要心存畏惧,更不要轻信传言,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充分的前瞻意识。

对学生来说,要做好职业规划,如果希望在人工智能方面有所发展,需要学好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软件、自动化等相关课程,打好专业基础,还要重视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但不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数据分析以及一些算法、编程等技能。同时,应多了解一些跨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对在职的人来说,哪怕从事的是金融、证券、医疗、媒体等职业,未来也并非高枕无忧,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如果有条件的人想转换到人工智能相关职业,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培训机构,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

对于那些已经受到影响的人,要抓住时机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从普工向高技能技工转型。尤其是对一些年龄偏大、学历不高、低技能或无技能的人来说,需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勇于尝试新职业。事实上,一些职业如园艺工、维修工、护理人员、美发师等,受自动化影响的程度比某些“白领职业”还要低。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电子商务、零工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型创业就业方式,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如网商、微店、众包兼职等。

对于政府来说,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同时要织密社会保障网,完善最低收入保障、基本医疗、养老、带薪休假等制度。

人工智能发展是必然趋势,对此既不能因噎废食、停滞不前、轻易言败,也不能盲目乐观、高枕无忧、无所事事,因为新的机会不会落到那些毫无准备的人的头上。我们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掌握机器不擅长的新技能,以人类特有的创造力、理解力和爱去迎战机器。面对未来,你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简介

杜娟,现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

联系方式:dujuan@caict.ac.cn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