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仪式现场,左三为高仁萍,右一为高仁萍家属。
如果有人需要献血救命,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挽起袖子;但如果你的造血干细胞有机会成功配型,这时候需要你捐献造血干细胞去挽救一位陌生人的生命,结果却不一而同。
4月16日,南京市六合区的热心市民高仁萍女士在中大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南京首位为台湾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同时也是南京市第58位捐献者。
献血楷模也曾有过犹豫
现年44岁的高仁萍女士是一名药师,她的献血经历始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在电视里看到那么多地震中的伤者急需用血,我的心里非常难受,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我是O型血,所谓的万能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能帮到急需救助的人。”从那时候起,热心公益的高仁萍便经常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平均每年献血一到两次。2014年,她在献血的同时,也正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加入和实现捐献其实是两回事,加入时我都没有和家人商议,回家后也未提及。”高仁萍回忆说,直到去年10月,她接到了六合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来电,通知她的造血干细胞与某位患者初配成功,询问她是否愿意为对方捐献造血干细胞。
“真要捐吗?”这时候她开始犹豫了,想捐而又不敢轻率决定,这时高仁萍上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也通过六合区红十字会、南京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员,还联系了已经顺利实现捐献的龚荣华女士,做完这些后,她立刻爽快地答应下来。
家人的支持成为捐献原动力
在高仁萍的病房,她的丈夫一直寸步不离地照顾着她,家人的支持是她真正实现捐献的原动力,但谈及家人转变的过程,高仁萍也颇费了番周折。
“我胆子比较大,平时也是风风火火的,直到已经决定捐献,才和家人商量。”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老公一开始还以为我受了骗,”高仁萍说到这儿不禁莞尔,“解释清楚之后,他又担心这事儿会对我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心里可不放心了。”就连周边的很多朋友,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抱有怀疑的态度。
据记者了解,为了让高仁萍和其家人放下顾虑,已经实现捐献的龚荣华专程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高仁萍的单位,并邀请了高仁萍的丈夫一起。她详细讲述了造血干细胞的原理和过程,还给高仁萍夫妇展示了自己当年捐献时的照片,分享了自身捐献全过程的切身体会,这样的现身说法终于让高仁萍一家安了心。高仁萍所在单位得知此事后也表示了大力支持,安排专人接手工作,确保她能有充分的时间休息,顺利实现捐献。
捐献造血干细胞别有误区
采集当天,市台办领导专程看望高仁萍女士,送上鲜花和水果,感谢她为台胞所做的无私奉献。红十字会的负责领导和志愿队员们也陪伴她身边,为她加油鼓劲。六合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孙德胜向记者表示,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挽救血液系统患者特别是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治疗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这几年,造血干细胞的入库数量变多了,仅六合就有1000多人,但真正愿意捐献的志愿者仍旧为数寥寥,中间也有人配型成功,但都因为对捐献过程的误解而放弃捐献。
“大家普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觉得捐献需要抽取骨髓,承受痛苦,但实际上目前采集过程与献血基本相似,没有多少不适症状;二是认为捐献对身体有害,可事实是如今参加过捐献的志愿者们都十分健康,南京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一位高级工程师,现今已经60多岁了,仍然身体强健,相比同龄人更显年轻。”孙德胜表示,如果以损伤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去挽救一位患者,这从伦理上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被允许的。
[相关链接]
4月16日晚,来自台湾大医院血液科的洪医师连夜乘飞机来到南京,他是专程来接收这珍贵生命种子的使者,洪医生第二天上午10点半准时出现在高仁萍的病房,带着一个绿色的专门盛放造血干细胞的储存箱。在病房里,市红会、台办以及中大医院的医生一起与高仁萍家属完成了此次南京和台湾双方医院造血干细胞的交接,随后,洪医师将带着这沉甸甸的爱心种子驰往禄口机场,争取尽快将它们送到医院,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通讯员 江笑笑 交汇点见习记者 王一芃 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