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记者王晓蕾)“快看!车来啦!”当一排排接受检阅的装备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时,王保森和同事们正守在电视机前。“这些车上的液压系统大部分都是我们团队生产研发的。”每当说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这位在工厂车间30多年的“老兵”总是难掩自豪。
王保森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的车削加工技术带头人,因为在导弹部分零部件组件以及装卸车上,需要大量应用该种技术,所以,王保森总是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给导弹安家”,“我们负责给导弹穿上外套、装上支架,使它能够更便捷、精密地装卸,为成功发射提供保障。”
“手艺人”王保森展示加工零件
从业30余年零质量事故,产品交检合格率100%。面对着“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席技师”等称号,王保森说他其实就是个“手艺人”。
“车工不磨刀、手艺没学到”
穿过一排排正在作业的机器,在699厂车间最里面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没有数字化仪器和数控设备,只有整齐排列地8台砂轮机。
厂房越来越大、机器越来越智能,只有这几台机器还是一如王保森30年前刚进厂时那样。
磨制好的刀具
“把这些都磨了。”来到车间的第一天,带王保森的工厂师傅便丢给他一大把车刀。15厘米长、小拇指一般粗的铁棒,需要在砂轮机上打磨成需要的角度和粗细。打磨好后,师傅提出问题,他再切掉完成的一截重新磨,如此反复。
“我当时部队刚转业,只是想着能尽快熟悉业务,所以车间师傅让我做什么,我就老老实实干。”6个月的时间,王保森就这样磨了上百根车刀,进行了上万次修整。
“他以后就是你师父了。”六个月后,带他入厂的师傅指着旁边一位老师傅对王保森说着。这时他才注意到,这位“突然出现”的师父就是这段时间总在他身后转悠,却从没说过一句话的那个人。“师父开始都不露面,先要观察你半年,看看你有没有悟性,有没有耐心坐得住板凳。”
王保森所从事的车削加工,简单来说是利用毛坯材料的快速自转运动和刀具的直线运动,来改变其形状和尺寸,把它加工成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因为所用毛坯根据需求相对固定,所以零件加工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刀具的选取。
“这就是一个标准的车刀。”王保森在给记者展示用法的时候,很快便磨好了一个基础刀具,“这里每一个角都有固定角度和方向,‘差之毫厘’,做出来零件的精密度就会‘失之千里’。”“车工不磨刀、手艺没学到”,早已成了别人师父的王保森,还一直记得当年他师父说过的句话。
王保森正在磨制刀具
随着技术迭代,现在市场上的刀具品种五花八门,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零件加工需求,这间小小的磨刀室也就没有以前这么热闹了。“市场可以满足标准化,但很多特需还是需要人的经验。”直到今天,王保森还是要求徒弟们定期去磨磨刀,“这是我们车工的根本和基础,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第一个会操作数控设备的工人
离磨刀室不远,一台看起来有些“老旧”的数控车床正在作业,这是2003年699厂购买的第一台数控设备,王保森是当年第一位会操作它的工人。
第一台数控机床到699厂时,没有人知道这台“庞然大物”该如何操作。厂家交付使用时,只给王保森临时培训了3天。“我真是一点也没听懂。”用了几十年手动操作的他,对于这种数控设备一头雾水。无奈之下的他直接让数控厂家编写了几个常用零件程序,回去后拿着零件对着程序一个代码一个代码的研究。
电脑编程零基础,王保森在工作之余便整日泡在机器旁,对照着说明书一点一点研究。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技术专家或是查找相关的专业书籍。“工人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在他眼中磨刀就是打牢地基,学习创新就是不断把大楼垒高加固。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王保森就已经成了当年厂里的“数控专家”。“只要是市面上有的车床,不论型号、厂家,我都能用它加工出合格产品。”在属于自己的领域中,他总是显得很自信。
王保森指导年轻工人操作数控设备
这种自信来源于常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起的经验。从研究专业书籍、论文开始学习,到现在王保森自己也发表了很多论文。“我们研制导弹、试制导弹时,好不容易摸出的几个窍门,要趁着‘热乎劲儿’记下来,教徒弟时也能用得上!”
有一年,他从事的套类、筒类零件加工特别多,发现繁琐冗长的装卡过程非常制约效率,而以孔定位却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他将自己加工这类零件的经验总结出来,写出了《双向快速定位芯轴》一文。现在,这篇论文是该厂这类产品加工的“宝书”,初级工研读后,就能很快掌握装卡、操作的诀窍,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
从未夸奖过徒弟的严师
已经离开生产一线转入“后方”的王保森在2015年组建了“王保森创新工作室”,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重要工艺技术难题为主要任务。“打破传统师父只传授技能给徒弟的模式,把师父们的经验和技能共享,传授给更多的年轻工人们”,王保森说希望工作室能够为高技术人才提供“一片热土”。
这虽然听起来是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但是像今天这样,大家聚到桌子前一起聊工作的时候却很少,“往往是一个电话,大家都聚集到厂房,哪里有技术上的难点,实际上手操作,问题很快就会解决。”
王保森喜欢到一线跟年轻工人们探讨业务
坐不住的王保森每天仍会到厂房里走几圈。平时有些沉默寡言的他,每次到车间都会跟年轻的技术工人们有聊不完的话。王保森说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交流。“他们思维活跃、点子多、有热情。”
而在徒弟们眼里,王保森一直都是一位严师。“他好像从来都没有赞许过我”,在大弟子刘朝辉的印象里,不管是他得了全国大奖、还是技能奖章,回来后王保森对他都只有一句话:“赶紧学习去。”
刘朝辉说他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师父的“骂声”。“理论色彩太多,先去磨刀吧。”当刚拜师的刘朝辉发挥所学,编制了一段数控程序展示给师父看时,王保森的话瞬间就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他编写不是不好,而是缺少实战经验,心性也不够稳。”
“师父私底下可夸着他们呢。”身边的老师傅对记者说到,还不都是怕他们骄傲。“看到徒弟有出息,我心里是高兴。”王保森的表达方式是在技术上不断给徒弟们“挖坑”。“要经常让他们遇到点困难,这样才能自己琢磨、进步。”
“教徒弟就像放风筝要有松有紧,既要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又不能跑偏,更不能断线。”王保森说,为师育人、薪火相传,是他至死都不能放下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