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讯 在过去的5年里,累计减贫6800多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3以上,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但成绩的背后,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全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如何啃下“硬骨头”,打赢硬仗中的硬仗,决定着脱贫的成效和质量。
对于今年的脱贫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2018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定下全年减贫1000万以上目标。在脱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1000万的年度减贫目标相比前两年‘含金量’更高,挑战更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
对策:加大对“三区三州”重点支持
“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度贫困地区非常关键。”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7日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实现“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不能少”的目标,深度贫困地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刘永富介绍,截至去年底,我国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县还有110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村还有16000多个,贫困发生率是11%的县约有334个,所以对这些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
据介绍,现在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有“三区三州”,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很深。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地区的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刘永富表示,按照中央的部署,目前已经加大对“三区三州”重点支持。对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和3万个深度贫困村,也将加大工作力度。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要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监测监控,发现工作不到位或有可能完不成任务的提早做工作,确保脱贫不留“死角”。
“硬骨头”:易地搬迁
对策:易地扶贫搬迁要产业扶贫相结合
在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是脱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贫困户“不愿意搬迁”或者“搬出去后又搬回来”的情形。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大工程,也是这一次脱贫攻坚的一场硬仗。”刘永富7日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搬迁是一项复杂工程,首先要选点选好,搬到哪儿,老百姓愿不愿意搬,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去做。
刘永富还表示,“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搬迁以后,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他指出,如果没有后续产业,换个地方不代表脱贫,只有换了地方,而且配有了产业,通过自己的劳动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叫脱贫。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6日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特别要做好已经搬迁出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工作,包括贫困户的就业、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问题。此外,易地扶贫搬迁还要与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这一部分群众尽快脱贫并巩固脱贫成果。
对于一些地方在执行国家政策时的走偏问题,何立峰表示要不断强化监督检查。“对于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大规模、有针对性的、比较强有力的实地稽察检查,力求把它们解决好。”
何立峰还强调,“对于在某些地方扩大标准、扩大范围或者发生的不廉洁行为,我们要坚决制止,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能够平稳、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
“硬骨头”:因病返贫
对策:进一步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
在江西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江西省瑞金市委书记许锐等代表提出,因病致贫返贫成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难点。建档立卡数据也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4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且这一数据还呈现上升趋势。
因病致贫,成为脱贫攻坚一大障碍。
在9日的“部长通道”上,卫计委主任李斌介绍,在遏制因病致贫方面,根据734万贫困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做法,截至2017年底,分类救治了420多万贫困患者,去年有185万户因病致贫户摆脱贫困。通过对贫困患者采取倾斜性支持保障政策、补充保险等办法,2017年贫困家庭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比例下降了20%左右。
“健康扶贫是一项长期任务。”李斌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建立防止因病返贫长效机制,实施贫困人口倾斜性支持政策。今年,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其中一半用于大病保险。中央财政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221亿多元,专项用于医疗救助补助。
她介绍,今年还将把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等纳入大病集中救治病种,并进一步扩大救治人群,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