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2018年全国两会,这些重大创新成果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新的一年,中国的大国重器又将有哪些研发新进展?全国两会上,不少来自科研领域的代表委员向外界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未来将有哪些惊喜?一起来看。
1、新一代载人飞船可重复使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传来好消息。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透露,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可用于载人登月,不仅能承担近地轨道任务,还能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各项指标都瞄准国际一流。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英雄”杨利伟介绍称,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空间站将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
此外,我国将开展第3批航天员选拔,选拔人数将增加,选拔种类有变化,选拔领域也将扩大。
2、未来会有“929”等更多国产大飞机
去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发制造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表示,目前,C919已取得国际国内28个用户的815架订单。
他还透露,今年计划研制15架ARJ21客机,宽体飞机也已纳入大飞机项目中。未来C919会有更多“兄弟姐妹”,将会出现命名为“929”等更多国产大飞机。
3、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墨子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全国政协委员、“量子之父”潘建伟在两会接受采访时介绍,今年,我国将开始与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等陆续进行洲际量子通信。
此外,今年还将争取启动“量子通信全球组网”预研项目。希望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4、高铁动车组将实现自动驾驶
2017年,“复兴号”正式上线,在京沪线每小时运行速度达350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红卫介绍,将在京张智能高铁动车组上实现自动驾驶功能,“从列车启动加速到减速停车,司机只要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操作”。
此外,研发团队正在“复兴号”基础上,研制时速250公里和160公里自主化的动车组系列平台,以适应不同运行环境和地质条件。
5、2020年实现北斗卫星全球组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大国重器”,是中国自主研制、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介绍,2018年北斗三号计划实施10次发射任务,共发射18颗卫星,为2020年完成30余颗卫星组网、实现全球服务打下关键基础。
6、国产盾构机将挑战18米直径世界纪录
地下隧道穿江越洋、钻山入岭,“开路巨人”就是拥有圆柱状外形的盾构机。以前,很多有盾构机需求的国家都会从德国或日本进口,一台造价动辄数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带领的团队,长期研发盾构的“心脏”。他介绍,国产盾构已占据国内市场份额80%以上,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出口10多个国家。
下一步,中国盾构将挑战18米直径的世界纪录,一个盾构机就有六层楼那么高。
7、“人造太阳”新装置将进军1亿度
“人造太阳”是指通过可控热核聚变的方式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作为清洁能源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人造太阳”研究进展如何?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段旭表示,我国在建的新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建成后,等离子体参数将大幅度提高到近堆芯水平,温度将超过1亿度。
目前,国内聚变界在参加由欧盟、中国、日本、美国等多方共同推进的“人造太阳”计划的同时,正组织力量对聚变堆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8、未来或将建造月球基地
中国探月工程开始于2004年,计划在2020年前按“绕、落、回”的发展思路分三期组织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介绍,今年计划实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将分两次发射,探测器将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此外,我国正在规划探月四期工程,未来或将建造月球基地。
9、火星探测器气动设计已完成,2020年发射
探月之外,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也正在抓紧进行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究员周伟江透露,我国计划于2020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各项气动设计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试验验证。
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将力争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