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西藏保护与利用并举 让文物 “活”起来
2018-03-08 19:5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3月3日14时30分许,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回答记者提问。图片来源:中国文物报

中国西藏网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3月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回应了公众关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切。他表示,让文物“活”起来,主要应在“活”字上下功夫,一是众多的文物资源要向社会开放,让广大公众接触到文物资源;二是充分利用和提升现有渠道,特别是4692座博物馆,让博物馆的展陈向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三是促进文物市场的活跃有序;四是要发挥好互联网平台在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方面的作用。刘玉珠认为,让文物“活”起来,是一篇大的文章,需要包括文物考古、文物修复到博物馆陈列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应采取得力措施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图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曲踏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摄影:吴建颖

西藏自治区文物资源丰富,文物风格独特,是全国文物重要省区之一。散布在雪域高原的众多文物,不仅真实记录了西藏的历史和人文,也是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文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顺应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西藏自治区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保护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推进实现由文物大区向文物强区发展。

自2月27日起,在首都博物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上亮相的来自西藏大昭寺等处的221件珍贵文物中,有西藏地区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天珠、西藏首次考古发现的金器、在西藏找到的我国出土发现最早的茶叶……雪域高原的一件件珍宝,向人们讲述着西藏故事。

图为游客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文物。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西藏文物保护维修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保护类型更多、覆盖面更广。根据去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十三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定方案》,西藏“十三五”期间文物事业的总投资达18.4亿元,共87个具体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推动西藏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藏的背景下,西藏自治区不断推进文物法制建设与安全执法工作,审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条例,并要求各级文物部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等。同时,西藏自治区政府与各市(地)行署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组成考评组对七市(地)行署及部分县(区)和辖区内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评。

为满足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西藏博物馆网络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已形成了以西藏博物馆为龙头,布达拉宫珍宝馆、各类原状展览、清代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根敦群培专题馆和各市(地)博物馆等为主体的博物馆格局,同时进一步提升展陈水平、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更好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打造和提升西藏文化遗产“名片”,西藏成立了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各级文物单位立足自身优势,通过组建文创产品开发公司,开发生产了多种文化创意产品,借助藏博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全面集中展览展销,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西藏文物工作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物交流展览格局,积极推动西藏文化走出去。参加了在希腊举办的“第三届中日西藏发展论坛会”,在日本和台湾地区举办了“西藏艺术大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颐和园、福建博物院分别举办了“罗布林卡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了“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展”……均取得了强烈反响。

“十三五”时期是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西藏自治区将紧抓发展机遇,不断探索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物事业发展道路,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西藏网综合/吴建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