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讯 从塞外古城大同通往渤海之滨秦皇岛港,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被誉为“中国重载第一路”。
“重载第一路”的称号是有来头的,翻开1988年开通运行以来30年的记录册,上面的数字印证着一切:年运量最高突破4.6亿吨,日运量高达130万吨,担负着全国六大电网、十大钢铁公司和6000多家企业的生产运煤及出口煤炭的运输。因此,这条“重载第一路”又被喻为“煤河”。
这条横贯晋冀京津两省两市的“大动脉”,穿过燕赵大地,跨越桑干河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传送着亿吨级的“工业粮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条钢铁长龙?
近观“第一路”,走进“煤河”,会发现这里党旗飞扬,这里的共产党员有种特别的精神,他们就像一块块钢轨下的石砟,承托着万吨的重载;又像沿途一棵棵老汉杨,抵御着风沙的侵蚀,耐住了寂寞,深深扎根于此。
党员担起科技创新重担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对李春华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诺言。
随着大秦线运量的持续攀升和2万吨重载列车的加密开行,车轮对钢轨的冲击不断加大。作为大同工务段线路技术科高级工程师的李春华主动担负起解决“高密度重载给线路轨件带来伤损”难题的仼务。
为了得到第一手数据,45岁的李春华在大秦线的曲线地段、上下坡道等关键地点搭起简易帐篷,不分昼夜观察每一趟经过的列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夜以继日的观察、记录,李春华团队采集到了大量精准技术参数,掌握了重载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轮轨关系;经过无数的计算、试验,她们研制出75公斤/米钢轨减振型弹条轨撑,使轨件伤损率由过去的51.3%下降到目前的11.5%。
提起邱宝鱼,大伙似乎忘记了他是桥隧科长,更多的当他是老桥隧工。50岁出头的他,是一名老党员,常年奋战在大秦线的第一线。
桥梁的托架栏杆是桥梁附属设备,由于多方因素影响,托架栏杆的维修养护不够,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在别人看来这事与老邱关系不大,但老邱与铁栏杆较上了劲,吃饭睡觉都离不开栏杆,家人都说他“中邪了”。直到“小型喷砂除锈设备和气动除锈工具”研制成功,老邱才正常了。他的机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除锈工作效率,还可达到新涂装体系的除锈等级要求。
与此同时,老邱一班人还研发出了“石墨烯功能性金属表面长效处理材料”,能够渗过锈层到达钢铁表面,具有带锈施工能力。新的涂装体系提高了除锈工作效率,使维护周期延长了一倍,最大限度地保证大秦重载列车的安全运行。
打造坚实的战斗堡垒
“第一路”上,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大秦线离不开攻坚克难的技术员,也离不开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的养路人。
王家湾线路车间党总支是大秦线上的一个标志,不仅因为这里自然环境艰苦,更因为这里有着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个基层党组织有27名党员,他们与40名普通职工一起,担负着大秦线最艰苦的52公里线路维修养护任务,其中桥梁20座、隧道11座,桥隧占所管线路总长的82%,最长的大团结隧道全长3333米。
王家湾线路车间所辖四个工区均处于偏僻山区,特别是河南寺工区,管内除了一座500米桥梁外,其余全是隧道。一年四季职工们都在阴冷潮湿、充满粉尘的隧道中作业,列车通过时,沙尘席卷煤屑拍打在脸上,睁不开眼睛。
面对困难,一代一代王家湾人在党员的带领下,迎难而上,30年如一日,实现了从大秦线开通以来安全生产30年无事故的好成绩。车间党总支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还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铁路总公司党组命名为“全路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两山夹一桥,工区半山腰;十里无人烟,媳妇不好找。”这首充满无奈的打油诗正是对河南寺工区的真实写照。工区10名职工就守在这方“小天井”中,与大山为伍,与隧道相伴,守护着列车日夜兼程地向东疾驰。
50岁党员工长刘海军就是其中一位,1990年从部队转业到王家湾线路车间,在这个大山一守就是28年。春运期间,他放弃休息,带领职工在管内14公里线路上来回检查,发现病害及时在“天窗点”内进行整治,保证了最偏僻地段线路的平安。
像李春华、老邱这样的党员,像王家湾线路车间党总支这样的基层党组织,在大秦线上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党旗永远在“中国重载第一路”高高飞扬。
责编: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