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流动中国的春运故事
2018-02-25 14:00:00 来源:荆楚网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题:四十年:流动中国的春运故事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樊曦、赵文君

四十年,只是历史一瞬,却承载着当代中国最丰富的一段记忆。

这段记忆中,有一部分就叫做“春运”。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春运承载着人们一年的辛劳、归乡的期盼和旅途的艰辛。

经历春运,蕴藏着我们最丰富的情感记忆;感受春运,映射出四十年中国的巨大变迁;透过春运,让我们发现改革发展迸发出的强大动力。

探寻春运之源:春运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在故乡和他乡之间的滚滚人流中,交织出一个转型期的中国

2018年春节假期结束,短短七天时间,全国共有超过4亿人次出行。他们或返乡探亲、或出门旅游。而在春运全部40天时间里,全国将有近30亿人次出行。

翻阅春运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954年,“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那年铁路春运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主要是军人、学生和机关干部。

“春运真正成为社会现象和民生焦点是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因为毗邻港澳地区,珠三角是全国务工人员历史上最早到达、也是最集中的地区。”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副主任黄欣以前在广铁集团工作,是一名“老春运”。

全国春运看广东,因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

广东东莞,四十年前一个世人不知的小乡村,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582亿元,已是全球闻名的“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8.3亿劳动力资源中,有5.9亿在农村。伴随着改革开放,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走上自主择业之路。而同期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接纳了这股庞大的进城务工流。

东莞当年通过“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步,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的农民工。现在东莞近千万城市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近8成。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年上千万务工大军云集广东,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经济腾飞奇迹。全国跨省流动就业中,广东占了1/3,2005年至今,外省劳动力一直超过2000万,近几年达2600万。”广州铁路局集团党校教授、铁路运输专家金一兵说。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平时可以分散进行,但在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春节,就突然集中爆发。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外辛苦一年的务工者,都盼着春节全家团圆。

1984年,春运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春运”,铁路、道路、水路、航空等各种方式运送的旅客都纳入春运客流,客流量猛增到5亿多人次。1994年,春运旅客发送量突破10亿人次,2006年达到20亿人次。

“在‘百万民工潮’‘千万务工流’冲击下,广东铁路春运客流一直呈跳跃式上升,每五年增加500万,从1978年的800万上升到今年的5420万,40年增长近7倍。”金一兵说。

他说,春运之所以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数以千万计的外来工过年团圆的信念支撑,每至年关都有强烈的回家意愿,于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虽然铁路、公路、民航运力年年长,但始终赶不上旅客出行的脚步: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列车平均时速仅62公里,人均铁路只有5.5厘米,不足一根香烟长。到2008年,全国铁路日均旅客运输缺口在200万以上。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只有9.1公里。1988年前,我国甚至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1978年,我国民航能使用的机场只有78个……

“春运是从‘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型期间一种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开启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资本流动的大门。春运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滚滚人流交织出一个转型期的中国。”金一兵说。

感受春运之变:老相册里泛黄的绿皮车还未远去,带着新时代气息的银色“子弹头”已呼啸而来

“呜——”一声汽笛响彻沈阳铁路陈列馆,驾驶了14年蒸汽机车的沈阳铁路局集团沈阳机务段司机张顺普来看看阔别20年的“老伙计”。他坐在馆内的模拟蒸汽机车上,右手慢推气门,近人高的车轮越转越快……

时光的车轮回到1984年,张顺普第一次登上解放型蒸汽机车。“那时火车司机的职业大家都羡慕,号称‘离地三尺赛神仙’。”

然而,这种“神仙”的感觉并没有维持多少年。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赶上春运期间井喷的客流,落后的铁路再也无法承受春运之痛。

张顺普清楚地记得,1991年的腊月二十七,他开着火车从阜新至叶柏寿,过一个陡坡时4次冲刺都没有爬上去,眼看煤炭用尽,只得向调度请求救援。

“那时火车晚点是常事,有时还能晚天。从阜新至叶柏寿240公里的路程,通常要走9个小时。货物积压,旅客滞留,严重制约了铁路和经济的发展。”

如今,张顺普的后辈们早已没有了他当年的烦恼。

“开车!”在沈阳机务段动车组全功能驾驶仿真室,司机曲涛为我们演示了一次从沈阳到哈尔滨的高铁旅程。

他告诉记者,高铁运行中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前蒸汽机车每秒只能走10米,我们每秒80米就出去了,贴地飞行一般,不敢有丝毫闪失。”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以高铁为标志的我国铁路一年跨越一个新台阶。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到去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2.5万公里。

用旅客的感受说,就是距离没有变,但家却更“近”了。

——2014年春运,旅客平均运输距离585公里,平均在途时间436分钟;2018年,平均距离为524公里,在途时间缩短到327分钟。运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用时缩短了100多分钟;

——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8.92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5倍多,高速公路达到13.6万公里,覆盖全国97%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

——航空运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达到26.8%……

“今年春运,京广、贵广、南广、广深港、广珠城际‘五龙交会’在广州南站,车站停靠动车组日均800趟,日均发送近30万人,在全国高铁站中排名第一。”广州南站站长张哲说,春运40天,广铁集团高铁承担了2/3以上运量,春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更多的综合客运枢纽建成,越来越多的高铁站接入地铁、长途汽车、公交等枢纽,综合交通的融合性、便利性更好,人们的出行体验更佳。”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说。

求解春运之结:不仅要在“运”字上做文章,还要在“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发力

春运大潮中,外出务工人员又被称为“候鸟”,他们春节返乡、节后返工。

“春运客流连年长,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反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说。

金一兵表示,铁路春运的兴起,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和巨大成就,同时反映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以及铁路运力不够充足等问题。

1992年,跟随千万打工者,四川省资阳市的陈艳来到东莞,成为一名针织女工。2003年,她回到家乡,发现成都作为西南最大的针织品批发市场,其产品来源于广东和浙江,但从事针织生产的人员以四川人居多。

“我为什么不在资阳开厂,不但可以带动家乡经济,也可以让乡亲在厂里就业。”陈艳说。就这样,陈艳的“海燕针织厂”创办并一直发展到今天,并由此让200多乡亲返乡成为针织厂的员工。

“根据人社部对2000个村的监测,去年第四季度,返乡农民工中有10.9%的人员选择了创业。从农业部的相关数据看,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700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说。

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带动十几甚至几百名农民工返乡就业。

为进一步做好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意见。有关政策也将陆续出台。

一方面是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一方面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动农民工在城市落户,成为融入城市的新市民。

金一兵表示,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他表示,破解春运难,不仅要在“运”字上做文章,还要在“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发力。

去年10月,浙江省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政策,优秀农民工等可“无条件”就地落实常住户口;在重庆,首批针对灵活就业农民工的公积金贷款去年8月成功发放,为广大农民工进城落户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去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有丰说,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

展望未来春运:新时代新春运应该到达更高的境界,实现“人悦其行、物优其流”

10亿、20亿、30亿……未来春运的“天花板”在哪里?

“春运走进了新时代,旅客对春运出行的需求,不仅要‘走得了’,还要‘走得好’。”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副书记甄忠义说。

春运期间,甄忠义检查地方春运工作,切实感受到春运从运输方式、乘候车环境,乃至人们出行的状态都发生了巨变:“新时代的新春运,不仅要提高运输能力,更要提高运输和服务品质。”

四十年,春运经历了巨大变迁,并且还在变迁过程中。

数字在变——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预计将达29.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春运人次与去年同比几无增长,这在春运40年中恐怕还是首次。

春运旅客运量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今年春运,浙江运送旅客1.4亿人次左右,同比下降2.5%,已连续4年下降。

方向在变——以往都是节前东部向中西部流动,节后再倒过来。近年来,在城里扎下根的务工者开始倾向于把父母接来过年。浙江省春运办主任、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说,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和留在浙江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春运前将老家亲人接来过年,今后选择“反向春运”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结构在变——以往春运务工流、探亲流、学生流、旅游流中,务工流一直是重点,今年探亲流、学生流保持稳定,务工流有所下降,旅游流强劲提升。

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查显示:2018年春节长假,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

“旅游已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一季度,居民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期间出行。”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侯振刚说。

迈入新时代,未来春运什么样?

——高铁网将向“八纵八横”迈进,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到2025年,我国高铁将达到3.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

——打通边远山区道路交通“最后一公里”,“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更加完善,2020年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约达到540万公里。

——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更加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要成为交通强国,就应该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乃至‘人悦其行、物优其流’,使交通运输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说。

“未来春运,在质上定会实现飞跃。交通供给不平衡、城乡倒挂现象逐步改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未来的春运体验会更精彩。”许光建说。

40年前,改革开放催生出了春运,伴着绿皮车上一路驶来,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掉的一段记忆;

改革开放必将使春运呈现出更新的面貌和特色,新时代的“高铁”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向未来飞奔,迸发出磅礴伟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