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高铁,中国产的动车,是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自2004年以来,中国高铁仅用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追随到领跑的华丽跨越。这一名片饱含无数高铁人的付出,宁允展就是其中的一员。
攻克瓶颈,一心一意搞技术
“干工作要踏踏实实,尤其是高铁这个关系国家荣誉,关系万千百姓出行安全的行业,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今年45岁的宁允展,自19岁进入当时的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已经从事车辆钳工工作26年了。专研技术、磨炼手艺、破解难题,组成了他26年工作中的关键词。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由国外引进了高速动车组技术。在初试阶段,作为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的转向架,出现了巨大技术难题:位于核心部位的“定位臂”,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在时速超过200公里的情况下却要承担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并且只能通过手工研磨,精度稍差一点便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当时,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宁允展主动请缨,向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发起挑战。
打磨机以300多转每秒的速度高速运转。宁允展坐在机器前,研磨、报废、再研磨、再尝试……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夜以继日的潜心研究,仅仅一周,他就攻破了这项外方熟练工人需花费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
不过,单单是掌握技术并不能让宁允展满足。他家有个30多平米的小院子,他自费购买了车床、打磨机和电焊机,把这里改造成了研究新工装、发明新方法的“第二厂房”。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后,转向架研磨跟不上生产进度的问题日渐突出,外方的研磨方法已经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宁允展试验了近半年时间,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使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难题得到破解,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高质量、高产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精益求精,是宁允展对技艺的不懈追求。如今,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100余列高速动车组,在祖国大地安全飞驰17亿多公里。
传承奉献,不当班长不当官
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全国最美职工……当诸多荣誉加身,宁允展却依旧习惯于大家叫他“宁师傅”。在他心里,“凭实力干活,凭手艺吃饭,想办法把活干好”就是最重要的事。
作为高铁研磨的专家,宁允展当上了研磨班的班长。可没过几年,他主动辞去了班长职务。之后,他潜心研究工艺改进和工装发明,将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怎样解决问题上,做起了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处理专家。
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动车踏面清扫器座螺纹引头工装、制动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动车组刻打样冲组合与划线找正工装……这些被广泛推广应用于现场生产的创新工装都出自他手。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其中还有两项获得了国家专利。
对于自己掌握的经验技术,宁允展从不藏私,主动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在他传帮带的徒弟中,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高级工,2人成为中级工,这些人均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扎根一线26年,宁允展有着与很多人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追求极致,追求完美,正是有了一个个高铁人的匠心凝聚,中国高铁才能后来居上,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国创造,让中国收获全球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