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传统文化中葆有深厚自信
2018-02-19 13:00:00 来源:荆楚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年来,无论在国内考察还是国外出访,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每一次演讲中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稍微留心即可发现,这些年每到春节,我们就能在海外看到精彩纷呈的中国元素,从毛笔字到春联,从迎春窗花到舞狮子……无不与中国元素有关,也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连。在异国他乡,中国元素走俏,正是文化魅力之所在。而这,正彰显了沛然不可御的文化自信。

早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强调文化自信,绝非偶然。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并不抽象,而是嵌入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当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上被认同,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当春节等传统佳节在国外越来越有人气,我们更感受到了自豪,充满着底气。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来自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比如,一说到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想到唐诗宋词。不难发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这正是我们葆有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

面对中华民族如此强大的文艺创造力、如此辉煌的创造成就,每一个中华儿女与有荣焉,自信心油然而生。

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展现文化自信?

其一,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如果忘记历史,显然就失去自信的根基;如果崇洋媚外,就会得了软骨病。向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致敬,这是展现文化自信的前提。

其二,力所能及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传承也不是流于表面,走形式主义,而是真正践行其中的思想内涵。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我们今天应该弘扬这些理念。

其三,充满自信地推广中华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无需赘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如何提高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有理由走好自己的路,更有理由一往直前,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秦川 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辑部评论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