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声 拜年声 欢笑声 年味中的“声宴”
2018-02-18 11:00:00 来源:荆楚网

新华社长沙2月17日电 题:灶火声 拜年声 欢笑声 年味中的“声宴”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拉长的汽笛,亲切的乡音,轰鸣的鞭炮,年饭的碰杯,拜年的祝福……农历新年,熟悉的声音勾勒出整个新春的节奏,“灶火声”“拜年声”“欢笑声”构成了年味中的“声宴”。

幸福团圆“灶火声”

“柴火燃烧的声音,轻柔富有生命,也是新年红火最好的寓意。”家住五岭山脉片区的耒阳小伙罗旭,新年最期待听到的声音,就是除夕晚上,爷爷点燃新年的第一灶火。

置身在浓情的年味中,无论故乡他乡、传统现代、都市乡下,春节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收音场”,祝福的、怀旧的、熟悉的、新奇的……生活的年味声,交融相汇,彼此相衬。

对于他乡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回乡火车的汽笛声更为悦耳?还有什么,比故乡的方言更为亲切?一年忙到头,回乡团圆,或许只有听到生活中那点滴的年味声,外乡的游子们才会踏实。

灶火点燃,年夜饭就要准备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开始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部分农村地区,天然气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柴火、煤炉,干净、清洁的厨房成了农家人的必备。

在南方,团聚的农家人们,仍然会点燃灶火,架起一口大锅,或是烧上一盆碳,一家人围坐一起,这些俨然成了春节的某种仪式。听长辈们说说话,静静享受柴火燃烧的轻柔窸窣声,日子也能顺顺当当。

春节的声音也相互“和鸣”。当罗旭家的灶火点燃,长沙橘子洲的焰火已经升上夜空,“吱吱”与“轰鸣”之声在乡村与城市间遥相呼应。

走家串户“拜年声”

新年的钟声在除夕的零点敲响,鞭炮轰鸣。无论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所有的祝福都浓缩成一句话:“过年好!”

“咯吱”一声,木房子的门开了。走家串户,相互祝福,一年到头,或许只有正月初的那么几天,“咯吱”的声响才最为频繁。

拜年的主角是大人,更是小孩。在南方就流行“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谚语,小孩期待在新年里穿新衣拿压岁钱,大人则盼望着能勤奋劳作有个好收成。

“新年好”“恭喜发财”“拜年啦”,无论大人小孩,这些用乡音讲出的祝福语,亲切喜庆而欢畅。一句新年祝福,似乎饱含着某种神奇的力量,拉近了邻里关系,甚或陌生人也彼此致意。

在湖南的一些地方,拜年从除夕当天的团年饭后就开始了。家住湘西的90后苗家女孩小慧,在除夕当天下午就欢喜地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小视频,“满如瓜见好”(苗语,大家过年好),背景声中,有不停歇的鞭炮声。

鞭炮响起,年味就来了。人们在回味春节时,这“劈劈啪啪”的声响,或许最熟悉,也最难忘,它在某种程度上饱含着人们那纯真的孩童时光,和他乡人那厚重的乡愁。

团圆在除夕,祝福在初一,欣喜美满“过年好”!

喜庆祥和“欢笑声”

呼呼的冷风穿过坡子街的路口,火宫殿大门前的长串红灯笼引得不停歇的“咔咔”拍照声,祝福的欢笑融化在初春里。

这是新年刚至的长沙,喜庆,闹腾,而又温润。

倾耳聆听,火宫殿内传来几位成年汉子的鼓劲声,长棍在石模子里交相碰撞,在连续数棍夯实过后,洁白的糯米粒已成缠绵的“面团”,糍粑成型了!

“哟吼!”打了十几年糍粑的谭师傅手脚麻利地将“面团”在桌上铺开,围观的人群立刻欢呼起来,似乎见证了新年一个稀奇礼物的诞生。

“打糍粑”只是长沙火宫殿新年庙会的一种,扭秧歌、舞龙狮、戏曲弹唱……作为中南地区唯一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大型民俗庙会,长沙火宫殿大庙会被誉为“长沙春节的文化名片”,每年超百万群众参与。

传统中国年,熟悉的民俗,熟悉的声音,更是满满的年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让春节的声音更加多元丰富。

春晚、《西游记》、综艺喜乐汇,电视上的春节声音,重温中不觉乏味。声乐剧场、贺岁电影、广场音乐喷泉、酒吧欢唱、抖音视频,让人们在新年中尽情享受着时代进步的“声宴”。

变化的,是声音的载体;不变的,是永恒的祝福。

兴奋、舒畅、美好,这是属于新年的节奏,也是属于春节的特有声音。小时候,春节是一声鞭炮的脆响;长大后,春节是耳畔忘不掉的乡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