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在海外宣讲十九大精神
2018-02-14 10:00:00 来源:荆楚网

清华学子在海外宣讲十九大精神

你能想象,一群中国大学生走进国外大学,用英文宣讲中共十九大精神,会产生怎样的“冲击波”吗?

清华学生在巴西圣保罗大学与学生交流。清华大学供图

“中国为什么能?”2月2日,印度,孟买大学。刚刚听完来自中国的博士生何文天用英文讲解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创新成就与经验”,孟买大学本科生笑丽力就尖锐发问:“你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社会制度有什么区别?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有更强的执行力?”

“我想她是把中国创新成绩的取得归因于制度的差异。”事后,何文天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但在现场,他旋即给出了答案:“制度的区别并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重要的是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证明,世界并不只有一种成功的制度和模式,而我的目的就是想向世界介绍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笑丽力连连点头:“虽然印度的创新发展也很迅猛,但能从你这里直接获取中国创新的信息加以借鉴。”

这个寒假,由22名清华研究生、2名带队老师组成的社会实践支队以“走在新时代,话出中国梦”为主题,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开展社会实践与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紧密结合。

在印度讲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巴西谈中国的反腐成就,在泰国介绍“十三五”规划和中国道路,这群90后说,他们要用英文告诉世界:“中国为什么能。”

讲道理,“中国发展经得起考验”

孟买大学的报告厅里,面对充满渴望的印度同学,何文天的宣讲充满了挑战。

怎样呈现一个真实、与时俱进的中国?何文天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引出创新的重要性,案例中不乏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已经超过十年,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59次,其中还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宣讲前,何文天已将十九大报告熟记于心,几万字的报告和多年的学术积累是他在讲台上从容应对的底气。

打破了语言障碍,翔实的讲述引发了印度师生对中国问题的强烈兴趣。除了笑丽力的提问外,有一位印度男同学对中国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举措存在疑问,与何文天同行的支队成员、环境学院博士生刘彦廷索性直接走上讲台,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印度青年展开更为专业的探讨。

从政治制度到如何吸引国际创新人才,从环保领域创新到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问题一个接一个,何文天用“It is another tough question。(这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做着问题间的承接,把现场气氛带入高潮。

原定的宣讲时间早已超时。酣畅淋漓的交流后,何文天被印度同学团团围住,一个腼腆的印度大四男生问他:“如果我想去中国做创新实践,你们会欢迎我吗?”“当然!”

南半球,热情的巴西大地,“中国”“十九大精神”同样激荡出悦耳的音符。

1月31日,巴西,圣保罗大学。面对30多位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的师生,清华博士生李论用流利的英文讲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惩治腐败方面的案例及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廉政方向的博士生,这是他在巴西进行的第二场宣讲。

“我觉得中国的反腐败经验对巴西非常有价值,你们将腐败官员比喻为老虎、苍蝇,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现场的一位巴西学生说。

“我们不能指望一场宣讲就能让别国青年彻底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但看到大家听了我的回答后频频点头,我觉得没给祖国丢脸。”何文天告诉记者,无论面对什么肤色的听众,只要真正摆事实、讲道理,就能让中国速度和中国理念走进他们的心。

好故事,走到哪里都有掌声

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之后,如何传递好十九大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支队成员们长久思索的问题。

在泰国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朱拉隆功大学,支队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石智丹展示出上海在1900年、1994年、2010年、2016年的照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沧桑巨变,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中国发生了什么?”石智丹以一个问题勾起了在场教授、学生的好奇心。随后的讲解更是鲜活生动:密集的高铁线路图、简单高效的网购、便捷的移动支付和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以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生动描绘了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事实;高度智能化、便利化、网络化,用人民生活的细微变化展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的巨大能量……报告最后,他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作结,强调“十三五”规划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了准备好这次宣讲,石智丹把大量精力都放在了资料收集和表达的生动性上,提前进行了十几次预讲,甚至在去朱拉隆功大学的车上还在反复默念讲稿。15分钟宣讲结束后,石智丹感觉“如释重负”:“生硬的宣讲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我主要用数据和事实告诉大家中国发展取得了什么成就,以及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1月31日,在印度索迈亚大学,石智丹的同题讲述同样博得了印度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该校教室里,大家静静地聆听着中国的发展故事。其中一位印度学生拿出厚厚的笔记本,若有所思地在上面记录着,这个本子是他学习汉语的专用本,上面稚嫩的汉字旁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英文注释。

另一位印度同学在听完宣讲后兴奋地说:“这场宣讲太重要了,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交流了。”当晚,他发了条微信朋友圈,几张和中国学生的合照,配了一段文字:“Most memorable experience! Thank you Tsinghua University!(最难忘的经历!感谢清华大学!)中国,我爱你!”

接地气,中国经验的“东学西渐”

“事在人为,这5年真不易,了不起!”一场场宣讲后,李论总会发出这句感叹。主攻廉政方向的他,最想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的经验讲述给世界。

为了做好这几次在大洋彼岸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李论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文化的思维差异,他专门深入研究了巴西的国家历史、政治制度,以及当前面临的腐败困境。他还认真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所作的演讲《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

“我发现总书记在演讲中先通过巴西的一些典故和名人名言来唤起巴西听众的共鸣,其后再详细阐发自己的观点,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我非常受启发。”在准备宣讲过程中,李论有意识地将一些具有巴西本土特色的案例融入其中。例如他在介绍中纪委为代表的中国反腐败机构之前,首先回顾了巴西的反腐败机构组成情况,并且分析了这些反腐机构在巴西2014年“洗车行动”中的作用。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宣讲。腐败是巴西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也同样面临很多问题,将中国反腐经验应用到巴西是十分有意义的。”中国三峡(巴西)公司战略投资部雷纳尔多?布兰当评价道。

“中国的反腐斗争原来是这样的,我想这对中国的海外形象的提升和未来的投资非常重要,中国也给了其他国家更多的信心。”另一名巴西员工从宣讲中发现了中国的无限可能。

在宣讲的同时,支队成员还深入校园随机采访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印象。他们欣喜地告诉记者,在国外,中国已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所在——同学们对中国美食感到好奇,喜欢用中国品牌的手机,还有同学表示喜欢唱周华健的《朋友》,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国,交到更多的中国朋友。

受到精神涤荡的,还有作为宣讲人的中国青年。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团委书记赵璞告诉记者:“让90后清华学子与海外同龄人对话,主动承担用海外人士听得懂、易于接受的语言到海外开展宣讲,这不仅有助于各国青年更好地认识中国道路、倾听中国声音,同时对于清华学子们坚定‘四个自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返程的飞机上,回顾此行的多场宣讲,石智丹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为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作出一点贡献,我会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中国青年的价值。”

(本报记者 邓晖 本报通讯员 李京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