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如何顺应新时代新要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给出了明确解答。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是需要我们必须写好的一篇大文章。
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实践表明,要顺利实现“两步走”战略安排,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物质条件,确保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运行中诸如供需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凸显,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要消除这一瓶颈,就需要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入手,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部署。
充分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内涵。中央分别从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后,中央用“六个体系、一个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遵循。
其中,产业体系要体现创新引领,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市场体系重在构建公平公正法治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收入分配体系要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推动城乡、区域间平衡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绿色发展体系旨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续发展新格局,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全面开放体系意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经济体制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释放制度红利。上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构成,既有各自的分工与作用,又相互联系形成合力,是一个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工作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抓好的五方面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时代命题,谋篇布局,扎实推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首要任务。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也意味着实体经济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根基,其他方面工作,都可视为从不同侧面服务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我们必须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除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他方面工作也必须注重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创新驱动引领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值得一提的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藉此调动微观主体积极性,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各个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与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途径密切关联,可以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故而,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整个过程中,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质量强国,推动中国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作者张德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