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 近日,一篇《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热转。文章复述了一位儿子写给父母的万字长信,痛陈父母从小到大“过度关爱”“肆意操控”,导致自己在心理和生活上遭遇一系列问题。写信人高考状元、北大本科生、美国名校研究生等身份,与他同父母走向决裂的结局形成强烈对比,引发舆论热议。
真相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一封信所引发的舆情,却促人思考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间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并不常见,然而,极端个案往往包含共性要素,文中一些细节触发了不少人的成长记忆。从小到大,几乎所有衣服都严格按父母的喜好和审美来置办;想学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却要求学“实用”的东西……在这封长信中,类似亲子关系被概括为: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太过强烈,甚至让子女产生了心理问题。
无论是视为肆意操控,还是视为过度关爱,深层次问题往往在于代际冲突。父母脑海中赖以生存并被认为是普遍正确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对不同时代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而言,很可能会水土不服。一旦父母基于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万言信”提到关于学校的选择、人生的规划,乃至委托熟人进行“照顾”反倒成为人际负担等等,很难通过一面之词判断对错。但信中的亲子冲突,很多不一定是“父母与子女的战争”,而是代际之间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等问题认识差异的体现。
代际冲突几乎不可避免,如今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变化,年轻人更加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对传统的由父母主导的家庭关系产生不小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打开了更加平等开放的交流空间,但由于算法、屏蔽等技术的应用,文化圈层现象愈加显著,反而在代际之间筑起沟通的高墙。“交流的工具是多了,却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些什么。”许多父母心中的困惑,映照着冲突的根源。
如何探索弥合代际冲突的方法?面对极端案例,我们也许无法说服矛盾双方各退一步;但在更普遍的生活经验里,父母和子女却拥有达成和解的广阔空间。作为父母,应多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涵养循序渐进的耐心,多用引导代替教训,尝试理解子女所处的时代环境;作为子女,应在成长的积淀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爱母爱本身的局限性,包容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印记……努力增进超越代际并基于共情的有效沟通,即便无法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家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构成我国家庭结构和伦理关系的核心。不可否认的是,以“孝”为核心要素的中国家庭伦理,不仅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关爱、感恩等情感需求,更深刻塑造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因此,这封信也许会被忘记,但它所带来的反思却应该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