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记者/王仕伸)作为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汕头,再一次被推上了改革开放的涛头上。正如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汕头驶入了发展的“快速道”。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要把华侨试验区打造成汕头经济特区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粤东地区振兴发展。
1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承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第二站在汕头举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简称“华侨试验区”),见证汕头如何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侨乡优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前世今生
汕头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有优势。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世界闻名的侨乡,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具备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又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12月8日上午,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机构在汕头市举行揭牌仪式,标志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正式开始运行。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处于汕头市区核心地带,地处广东省汕头市东部,是汕头海湾新区的核心区域。目前,华侨试验区起步区(包括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珠港新城、南滨新城中心区和广澳港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21.02亿元,已投资落地建设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额360亿。
2017年试验区“成绩单”出炉:GDP突破200亿元,增速达9.2%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不仅是推动汕头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也正在成为吸引华侨华人资金、技术,凝聚世界潮人智慧与力量的“强力磁石”。汕头作为唯一一个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城市,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牵动着汕头的500多万市民,还包括遍布全球的三千万海外潮人的关注。
众志成城,何惧艰难险阻;同心协力,方能百战不殆。短短三年间,华侨试验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2017年,华侨试验区在规划范围480平方公里内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26亿元,同比增长9.2%;2017年1-11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2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02亿元,同比增长14.9%。至2017年12月,存量登记注册企业3648家,总注册资本549.46亿元。今年6月华侨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9月,获国侨办批复在试验区设立全国第17个“侨梦苑”;10月1日,总长16.44公里的东海岸大道建成通车。
亮点:引来金融“活水” 激发经济活力
2015年9月,华侨试验区创设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截至2017年10月份,“华侨板”累计挂牌企业486家(展示层482家、交易层4家),其中8家成功转板到“新三板”,意向融资额68.46亿元,改制转板功能和融资通道功能日益显现。在此基础上,还获批设立“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打造涵盖债权和资产收益权等证券化业务范畴的金融创新平台。
立足汕头市政府赋予试验区直管区为全市唯一私募基金注册地的政策优势,华侨试验区高效做好私募基金登记设立工作,截至2017年10月,在试验区注册基金公司共15家,预计首期规划超过68.5亿元,总规模约400亿元,重点在投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产业。
优势:优质的营商环境成招商引资 “杀手锏”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大都将经济发展列入政府工作优先级的目标,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自明。
华侨试验区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倾力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便捷高效的政务通道为企业服务,并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全面实施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先照后证”、“多证合一”、“一址多照”、“一照二址”等改革措施。
另外,在服务重点项目上集中解决项目审批、用地、融资以及其他急需解决协调的重难点问题,在推进南滨新区、华侨金融城、东海岸新城和广澳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为包括侨商经济在内的华侨、潮商、民营“三大经济”提供最优质、最高效、最便捷的服务,在服务效率和投资合作等方面着力打造新的“汕头速度”。
未来:“走进来”和“引出去”双向发力
记者从现场获悉,华侨试验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多方位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全面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走进来”“引出去”服务。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育斌表示,将持续推进以侨梦苑为重点的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以2017年12月14日挂牌运作为新起点,“打造吸引华侨华人创业创新、侨商产业聚集、高端人才集聚的乐土”。除此之外,他还表示华侨试验区将更加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粤港澳产业共建,深化产业共建与金融创新。通过借鉴香港国际资源优势、深圳等地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产业共建。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