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幸福街道蒋坝村,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古稀之年,以烛光在苍穹照耀大地;苍老之手,用针线在人间献出大爱。她的心似泥土一样质朴,她的爱如大地一般厚重。一叠叠爱心款,一件件棉被衣,是寄给贫困孩子们的希望,她就是“棉衣奶奶”胡玉英。
缘起捐征,心系中国西部
2012年,胡玉英老人70大寿那天,逛街的时候,正巧碰到义工社在为西部贫困地区募集冬衣。老人心想:“他们是在做好事,我也要做好事。”说干就干,当天就回家整理了10多条棉被,让家人开车送至捐征点。当她听说运送这些衣服去西部地区缺少运费时,又捐了2000元。老人用做好事、行善举度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生日。
就这样,胡玉英成为了一名义工。隔三差五她就会骑着小三轮车奔波于附近的街道社区,宣传捐衣助困的意义。老人年事已高还患有痛风,可是只要有人打来电话捐衣服,她就骑着小三轮车上门去收。一次,花桥村有人捎话来捐衣服。正是炎炎夏日,老人二话没说,骑着车就出了门,路上车子的轴承坏了,来回徒步4小时,老人硬是把一车衣服拉了回来。收回来的衣服,老人都会洗净、晒干,再整理打包。她经常说:“做善事,人活得高兴”。
一次,老人得知义工社收到的衣服多,鞋子少。老人想:“外面买的棉鞋贵,还不如自己做的质量好。” 老人自己动手“重操旧业”,在自家二楼晒台上搭了一个工作台,每天吃完早饭,她就忙着做鞋,附近鞋厂负责人听说老人在做好事,就免费送给她布料。老人对于做鞋的工序,一道都不含糊。72岁的老伴也被动员起来,干起了踩缝纫机的活。胡玉英和老伴都是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退休工资每人每月也就2000多元。有人帮她算了一笔账,她的退休工资,基本都花在了做好事上。
胡玉英一年到头忙得不亦乐乎,做棉鞋、买棉被、收衣服……她成为了义工社最积极的志愿者。从2013年至2016年这短短的四年里,胡玉英总共捐献9000多件旧衣物、400条棉被、100多双棉鞋和5000元的善款。
最美家庭,弘扬时代精神
胡玉英说:“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多亏了有好心人帮忙。我也要做好事帮助别人。”胡玉英资助了3名困难学生:一个是甘肃六年级男生,每年600元;一个是通州区二年级女生,每年1000元;还有一个是河南的五年级学生,每年1000元。老人说:“只要有能力,我会一直帮他们直到上大学。”
现在提起胡玉英一家,乡里乡亲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这是一家专心做公益”的好家庭。在她的带领下丈夫、孙女都成为了义工,如今连孙女婿也成功加入服务“麦田计划”。
胡玉英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从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回收电池等具体生活细节做起,养成健康环保生活习惯。她们还积极动员大家参与环保,从自我做起,追求绿色、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争做节能减排的倡导者。不久前,胡玉英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千百年来,友善被视为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美德。无论是孔子主张“仁爱”,还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生活中最必需的东西;无论是中国伦理还是西方思想史,都强调人际关系中 “友善”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对友善的理解已经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开始将“小爱”走向“大爱”。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胡玉英老人和她的家人们把爱心捐助作为他们回报社会的目标,虽然他们的爱心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帮助所有的贫困同胞,但是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好。小针线依旧还在继续,大爱已如种子般在人们的心田里生长。(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