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训练(王杰 摄)
央视网消息 (记者 高宇婷)央视网记者日前在火箭军某导弹旅采访时发现,近年来该旅从发射、通信、气象、后勤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加强作战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军校毕业没几年的火箭军某导弹旅连长刘如凤通过刻苦训练,去年被评为旅里的十位“金牌指挥长”之一。从刚到部队什么都不懂、跟不上战士操作步伐的军人,到成为“金牌指挥长”,这一年多的进步离不开刘如凤的个人努力,背后,却和军队推行实战化训练分不开。
2017年初,导弹旅加大实战化训练力度,要求官兵要学会全岗操作、随机减员操作。也就是在导弹发射的过程中,官兵可以互换完成任何一个岗位的工作;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能完成导弹发射任务。
在这之前,导弹发射官兵一直各司其职。但实战中不会这么理想,实战化就是要按照最坏的可能做准备。
2017年,上级对导弹旅进行考核时,导调员陆续宣布刘如凤带领的两名重要号手阵亡。这位导调员没想到全岗互换操作和随机减员操作训练已经是导弹旅的日常,当刘如凤命令其他号手多岗完成任务时,导调员“傻眼”了。
最终,发射任务按时完成,考核顺利通过。
严寒中的训练(王杰 摄)
实战化、实战化,战争不会挑着好天气来临。夜间训练、冬季训练、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恶劣气象条件下训练、敌我对抗条件下训练,都成为必须。
该旅要求,旅里的夜间训练不得少于整体训练的30%,并且零点以后的训练时间要有一个半小时以上。
不仅实战训练的内容变了,量也增加了。
“当兵的前15年,我只发射了4枚导弹。但是从2012年到2017年,我就发射了5枚导弹,个人的能力素质取得了长足进步。”火箭军某导弹旅有导弹兵王之称的何贤达告诉记者。
导弹旅某营教导员孙朝春体会也深,他们进行的密闭生存训练、抗饥饿训练、疲劳训练,更加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和毅力。
演习中的官兵带上防护面具发射火箭(王杰 摄)
戴上面具进行密闭生存训练,也是一种全防护条件下的缺氧测试,战士们的身体、心理都要经受巨大挑战。
“带上真家伙,要200%的精神集中精力,听指挥、听号令,确保整个过程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孙朝春说,“这也是锻炼实战化条件下的生存防护能力。”
抗饥饿训练和抗疲劳训练同样考验着战士们的毅力。有的战士本来不爱吃压缩饼干,但是再不爱吃饿了也能吃进去;平时再睡不着觉的人,累过头也能呼呼大睡。
实战化训练涉及方方面面,做好气象预报,也为实战化训练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气象台班长张华中说,现在在执行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时,会对天气做更精细预报。
“近年来,实战化任务不断增多,对我们业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每天都要按照执行发射任务的标准做好天气预报。”张华中说,通过长时间的训练,现在的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可达80%,长期可以达到70%,比十八大以前的准确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部队的每位官兵都要学会驾驶。越是危险的路段,越要练的精,山路、冰雪路面、陡坡、急转弯······这些已经成为了该旅的必训必考科目。
通信保障,干扰利器(王杰 摄)
通信保障更是关系部队在战场上的胜败,通信营的官兵们也就更苦了。后勤保障都没有到的时候,他们要先一步到达训练场地。
时间长了,战士们身体有些吃不消,但大家靠着顽强的毅力支撑,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都知道部队里的军人苦,可是却从来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苦。但是尽管苦,官兵们依旧信心满满、气势如虹。他们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撑起足够自信的安全屏障,做好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