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讯 12月13日,南京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向新华网透露“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精神健康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据南大社会学院梁莹教授介绍,本次研究发现,南京大屠杀相关历史记忆的激活引起幸存者控制情感与负性记忆脑区的强烈激活,创伤记忆对幸存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起码可以持续八十年之久(1937-2017)。
据悉,本研究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大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和南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领衔,协同南京医科大学姚俊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袁逖飞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袁凯副教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开展。研究项目自2017年1月开始,历时一年始得完成。
“本研究对现存的记载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调查和访谈,研究幸存老人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采用科学实验手段和先进的大脑扫描技术(MRI),来分析和验证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苦难与创伤给幸存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项目负责人梁莹教授介绍。
据研究团队介绍,本次研究总共邀请了54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和60名作为对照的健康老人参与研究。研究分为行为学测量和脑影像扫描两部分,所有的参与者参加了行为学的测量,其中30名幸存老人和40名作为对照的健康老人参与了磁共振的扫描和大屠杀相关线索诱导刺激的任务,研究所得的幸存者脑成像图片将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藏和展出。
“所有参与者都阅读了关于研究的书面介绍,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本研究。本研究也经过了南京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通过。此外,参与研究的老人,在实验过程中均得到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照顾和安抚。”南京医科大学姚俊副教授介绍。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苦难与创伤给幸存者造成巨大危害。此次研究发现,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八十年,但幸存者大脑皮层仍然显示出显著变化,超过30%的幸存者仍然保留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梁莹教授表示,“伴随着焦虑或抑郁情绪比例的升高,这些幸存老人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睡眠较差,记忆力和智力有一定下降,感到更加孤独、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同期老人。”
据南京大学陈云松教授介绍,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绝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传统人文社科的方法,致力于对大屠杀史实及大屠杀幸存者证词史料价值的研究与挖掘。而本研究则突破学科界限,从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跨学科视域,用先进的MRI扫描技术和对照实验的自然科学方法,揭示了大屠杀对幸存者精神健康和生存状况长达八十年甚至持续一生的创伤影响,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进一步提供了如山铁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将离开我们,为此了解这些幸存老人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迫在眉睫。”梁莹教授说道。为此,她和陈云松教授以及研究团队,呼吁更多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家属、后代以及目击幸存者的后代,参与后续研究,从而通过最新科学实验,解释南京大屠杀的创伤是否存在跨世代遗传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