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0块钱医生”:乡亲需要我 就坚持下去
2017-12-10 23:06:00 来源: 重庆晚报

重庆晚报讯(记者 王渝凤 任君)12月的重庆,有些冷了。位于大足区宝顶镇东华村街上的一排门市,一溜烟地关上了门,唯独一间开着的门市,偶尔有一两个人钻进去。“喏,那就是吴医生的诊所,只要不出诊,他都在门市看病。”

小诊所简陋,几个大柜子整齐地排放着,里面有堆得像小山的中药袋子:柴胡、藿香、鱼腥草、白芷、苍术、川芎……

“你好!请坐,我给他们把病看了就有时间聊了。”坐在桌子背后的男子礼貌地向我们打招呼——他,就是宝顶镇五六个村子都交口称赞的医生吴华,61岁,行医整整40年。

吴华,一位右手残疾的村医,在大足宝顶镇周围,几乎无人不知。为了周围近万名村民的求医问药,40年来,他用坚实的脚步、用医者仁心,无限拉近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10.66元赊账 医生也答应

在大足区宝顶镇周边,开诊所的医生不少,可要数口碑,吴华算是最好的。

62岁的患者杨文钊,这几天咳嗽不停,常因太累直不起腰,熬着难受,他终于出门找吴医生看病。

吴医生听过肺部声音、看过喉咙后说,老杨是上呼吸道感染。这段时间天气冷得快,加衣服不及时就容易受凉,一旦感冒没及时吃药,年纪大的人腰痛就要来。

“是啊,我一个人在屋头,娃儿又不在身边,感冒以为拖两天就好了,结果这几天连下床都恼火了。”老杨和吴医生聊起天来。

“娃儿不在身边,更应该注意身体,你要是病倒了,他请假回来看你,还不是一样操心?”吴医生的“指责”,让杨文钊很受用:“对头,你说得对,他还有一家人要养,我还不能给他添麻烦。”

一切都是家长里短,一切都和生病有关。

“吃中药还是西药?”后面来看病的人开始排队了,聊天也结束了。“吃西药嘛,来得快一点。”老杨笑了。

说完,吴医生开始开药。看上去和常人无异的吴医生,用左手熟练地写起处方来:阿莫西林12片、穿心莲12片、扑热息痛9片……

两天的药费,合计10.66元。临走前,杨文钊为难地看着吴华:“我早上出门急,也没带钱,能不能把药先赊给我?”

“要得,你拿去先吃,等病情好了再来,把药费给了就行。”随后,杨文钊拿着药,慢悠悠地走了。

因为被毒蛇咬伤造成了右手残疾,吴华换成左手写字。

两天6次药 总共9.67元

42岁的陈善国也来排队看病。他肚子痛、浑身无力,好几天了,无奈从大足城区回到老家休养。60多岁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硬把他带出来看病。“病都是拖严重的,再不看不准回家。”

父亲的表情看似严厉却充满了关爱,吴医生一边招呼陈善国坐下,一边和他聊着病情。同样是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各种问题,吴医生感觉有些棘手:“年轻人生病了不要拖哟,拖严重了后面就不好治了。”

这一次西药处方更便宜,两天合计6次的药,总共9.67元。精确到粒的穿心莲片,一张张白色的纸平铺在桌子上,吴医生熟练地用左手拿过药瓶,一粒一粒地把药倒出来,又一粒一粒地放在白纸上,一颗不多一颗不少。

配好药后,吴医生用左手熟练地将药包起来,放入一个干净的塑料口袋里,递给陈善国。

10元钱递了过来,吴医生准备找补零钱。这时,陈善国和父亲摆手:“才几毛钱,你去哪里找补给我嘛,药都那么便宜了。”

“不补啷个要得,乡里乡亲的。”吴医生说。

“在城头,这点钱就是一个普通门诊的挂号费,吴医生,你就不要客气了,感谢你。”父子俩终于在彼此推让致谢中“赢得胜利”,离开了诊所。

临走前,他们向记者说:“吴医生人好,善良,经常有人赊药没给钱,我们这一点找补,算啥子嘛。”

从事四十年的乡村医生工作,吴华已经习惯了泥泞崎岖的山路。

3000元造船 划船去出诊

吴华的家就在宝顶镇大石村,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他,对当地村民求医问药的困难深有体会。

11岁时的一天,吴华睡到深夜两点,被右手钻心的疼痛惊醒。父亲打开手电筒,发现一条近1米长的“烙铁头”(毒蛇)从泥墙的缝隙溜走。由于没钱医治,中毒严重导致手臂化脓腐烂,吴华留下终身残疾,也因此立志当医生。

初中毕业后,吴华跟着在卫生院工作的三叔吴全胜学中医。因为右手残疾,练习注射时,为了锻炼左手腕的活动力,吴华拿红薯和萝卜练了一个月。

自学3年后,1980年吴华被招为大足第一批乡村医生,还被推荐到卫校村医学习班脱产学习半年,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次年,吴华的卫生室开张,从此他背着医药箱,开始了行医路。

离吴华的卫生室不到5分钟的路程,是宝顶镇化龙水库码头,一艘铁皮船停靠在岸边。这是3年前,吴华花了3000多元钱打造的一艘船,目的就是方便去给周围村庄的近万名乡亲看病。

因为右手残疾,吴华只能左手划船桨,右手两个手指稍微使下力。“刚开始的时候,右臂使不上力,木船一直在岸边打转,练了3个多月才把船划出岸。”吴华的手满是划桨留下的茧疤。

乡亲需要我 就坚持下去

如今,吴华的儿子已在重庆主城上班,爱人也在大足城区帮忙带两个孙子,家里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为照顾母亲,吴华坚持每天划船,然后走一个半小时山路回家,就是希望老母亲能每天吃上一口热饭。

吴华坦承,他的这份医生工作,收入也很微薄,对绝大多数患者,他一般都会将药费控制钱在10元左右。在中医方面擅长治胃病的他,时不时会有人找上门来,这种胃药一副几百元,但要捏成药丸子吃一个月,“这算是最贵的一种药了。”据了解,经吴华治好的胃病患者,为数众多。

在大家眼里,吴华是一位善良到不肯谈钱的医生。按照政策,乡村医生出诊可以收取4元/人次的诊疗费,吴华基本上分文不取,除了收取基本药物费外,村民的求诊都当作义务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村民,他连药费也不收,有些村民写下欠条,吴华也不追讨。

村民刘泽高和老伴都80多岁了,刘泽高患有耳聋,他老伴患有高血压和类风湿,七八年来,每次夫妻俩过来拿药,吴华对待都是“有钱就给点,没钱就算了”。只要出诊路过刘泽高家,吴华都会进去看看老两口怎么样了,问一下他们需要什么药,记下来下次带给他们。

“我每个月有1200多元的补贴,儿子已成家立业,这些钱足够支付我们老两口和母亲的开销,很知足了。”吴华说。

在重庆主城工作的儿子多次劝他到城里去生活,都被他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村民对我产生了感情,这个地方也需要我,我就定下心来,在这个地方做下去。”

“我们这个地方说不艰苦是假的,假如我不干了,还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来。既然乡亲们需要我,我要把它坚持下去。”吴华说。

记者手记

向默默付出的基层工作者致敬

吴医生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门,按照这个时间推算,他要在凌晨5点左右起床,然后为母亲做好早饭和午饭。临走前,还要用柴火余温把饭焐热,直到母亲中午吃饭时,依然是热的。

从住家的大石村到诊所所在地东华村,走路加上划船一个半小时,这位医生,背着医药箱划船的身影十分伟岸。

“吴医生,你好!”

“吴医生,我家广柑要熟了,二天我给你带两个来。”

“吴医生……”

一声声尊称,让吴华脸上经常露出满意的笑容。行医40年,依旧是来时模样:“只要这些乡亲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动不了的那一天。”

在此,我们向吴华,向默默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基层工作者们,致敬!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