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2007年首趟动车组列车从上海站驶出,到如今已过去10年,呼啸的列车以“中国速度”向世界证明了我们。那么,高铁十年到底为上海带来了什么?记者跟随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主办的“发现最美铁路.感受诗意宁安”主题活动一起来为大家盘点。
铁路是什么?
这个问题,孙中山当年曾回答过:“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
铁路能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无数的专家会有无数个案例,而百姓也有着自己的解读,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些年高铁带来的改变。
高铁,究竟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多少变化?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一切变化,就发生在短短10年间。
2007年4月18日,中国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了动车时代。10年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备受争议到大力推广,高铁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呼啸飞驰,改变着中国,震撼着世界。如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已拥有606组动车组列车,数量占全国动车组列车总数的近四分之一,高铁营业里程3357.4公里,旅客年发送量突破5亿人次,成为全国的高铁大局、客运大局。
在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高铁发挥着交通骨干的作用,促进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涌动,也成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的最强“粘合剂”。高铁,为何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又究竟带来些什么?
高铁成网改变交通版图
“现在想想,有点后悔。”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经理张小姐说起过去,就有些不好意思。“前几年,公司想把我从无锡提拔到上海总部担任区域经理,我犹豫后拒绝了,因为当时无锡到上海坐火车要两个多小时,周末才能回家一次。没想到,现在上海到无锡坐高铁只要40分钟。如果换作现在,我绝对不会放弃升职的机会。”
从无锡到上海,原先走的就是一条沪宁线。这条中国目前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6座散落在长江南岸的城市串连在一起,成为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长三角的重要一“边”。
沪宁铁路最早的修建历史,可追溯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1897年,张之洞等人建议清政府修建吴淞至江宁(今南京)的铁路,可旋即被列强瓜分建设,一直到1908年方才建成,全长311公里,当时上海到南京的火车需要10个小时。
一条铁路,见证着中国的命运,也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沪宁铁路方才开始设备现代化的步伐。全新的技术、全新的列车,让上海与南京的距离,从10小时缩短到5小时、4小时……2007年4月18日,新中国第一列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和谐号动车组,率先跑在了沪宁线上,上海至南京全程时间终于缩短至2小时内。如今的沪宁间,先后开通了时速350公里的沪宁高铁和京沪高铁,将上海与南京拉近到了1小时左右。
速度是交通运输之魂,以速度取胜的高铁,也由此改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版图,改变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距离。目前,随着长三角高铁建设成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至3小时”高铁都市圈。沪宁、沪杭、宁杭、杭甬、杭长、合福等14条高铁构筑的快速客运网络,让过去的时间、版图彻底成为历史。
如今,由上海、上海南、上海虹桥三大客站,以及上海西、南翔北、安亭北、松江南等客站组成的上海铁路客运枢纽,在2010年开通高铁初期,由日常开行高铁列车166对,到现在已达331对,每年以9%的增幅递增,每日运营时间内平均1分多钟就会有一趟高铁列车驶离或到达上海。
便捷、快速的高铁拉近了时空距离。当人们从上海出发,1小时内可到无锡、常州、杭州;2小时内可到镇江、南京、金华、宁波;3小时内可到合肥、蚌埠、徐州、芜湖、温州、丽水;4小时可到黄山、安庆、南昌;5小时可到武汉、福州、北京;7小时可到广州、厦门、西安;9小时可到贵阳、太原;12小时可到重庆、成都、昆明、哈尔滨……上海列车开行一日可达的城市,已覆盖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全国大部分省区。
高铁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小在闵行区华漕镇长大的上海姑娘刘琪,做梦也没想到,当初偏远的上海郊区小镇如今已变得如此“高大上”。为了建设虹桥商务区,她的老家已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耸的商务大楼、一排排整齐的商品房、一家家华丽的购物商场,仿若另一个“徐家汇”商圈。
2010年,随着上海虹桥枢纽高铁站投入使用,上海市政府开发建设了虹桥商务区。7年来,虹桥区域化发展效应已经显现。很多企业采用“将中国区或长三角区域总部设于虹桥商务区、将制造工厂挪至长三角城市”的发展模式,借助高铁搭建总部与工厂通道,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率。目前,虹桥商务区已入驻企业超过700家,其中包括30余家开发商总部和上市公司区域总部,累计注册资本37.25亿美元。
产业布局自有市场之手调配,经济要素总会向着效率最大化流动,虹桥商务区正是这一效应的最佳缩影。高铁时代加速了人流、物流的流动,与之相伴的是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及其产生的辐射力,生产要素动起来,经济也就火起来了。
随着高铁开通的延伸效应,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的引领能力不断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上海建立自贸区后,不断向高端服务业转型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将生产基地外迁,并将跨国中心、结算中心放在上海,推动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以及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与之相对,南通、嘉兴、无锡、常州等周边城市,纷纷以各自特点打出全新的产业承接牌,协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如今,整个长三角地区,一个以“上海知识型服务业体系”,“杭州现代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宁波现代物流商贸和电子商务为主的商贸产业体系”,“苏州、无锡、常州等区域特色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模式正在形成。
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人才的安居乐业。高铁的便捷性使人的跨城流动变得更容易,“双城”生活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市民生活的一道风景线。近年来,每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7万人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留沪比例在80%以上,上海高房价并没有让这些年轻人退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铁建设成网、出行便捷,让部分年轻人选择在上海就业,在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内购房置业。
高铁助力现代物流转型发展
高铁客运专线建成的另一大意义,是释放了既有铁路的运能,过去客货混杂的铁路,使客运、货运能力都受到压抑。如今,铁路终于有可能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提升货运品质,为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货运保障。
走进上海安亭商品车物流基地,一排排大众汽车整齐地停放在股道边,占地22000多平方米的货场令人震撼。紧邻上海大众集团公司的铁路商品车物流基地,可容纳650多辆商品车,铁路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吸引了每年近13万辆商品车运量。目前,类似这样的大型商品车物流基地,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已有15个。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管内上海港、连云港、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大。近年来,该局围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发挥沿江沿海区位优势,多式联运、国际联运、集装化运输,开行中欧、中亚国际联运和海铁、水铁联运集装箱班列,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努力把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最大限度转化为货运增量。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主动对接港口、航运等物流企业,争取地方政府、海关、商检支持,先后推出了多个铁路集装箱联运产品,开行义乌、金华、宁波至北仑等12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定时定点,循环开行,促进铁路与海运的无缝对接,目前,铁水、铁海联运班列线路达25条,运输货物超过10大类、400个品种,基本形成了覆盖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和苏浙皖主要城市的铁路运输通道。
这几天,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一列从英国伦敦始发的中欧班列,满载着母婴用品、软饮及维生素等32个40英尺集装箱货物,顺利抵达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这是继今年1月1日开行义乌至伦敦的中欧班列后,首次从伦敦开行回程班列,历时19天,行程12451公里。
地处华东地区的浙江义乌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自2014年11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义乌至马德里)开行以来,中欧班列(义乌)以其货源支持强劲、通关高效便利、产品辐射范围广等特点,为小商品贸易搭建了“卖全球、买全球”的大平台,开辟了一条中国与欧洲国家间的全新物流通道。经过短短两年多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中欧班列(义乌)开行从1条线路增长到现在的8条线路;开行频次从原来的“有流即开、无流即停”的初始起步阶段,发展到现在的每周3至4列常态化开行,境外到达国家已达33个,成为我国到达境外城市、运送货物品类最多的中欧班列,满足了上海、苏州、杭州、义乌、宁波、合肥、南京7个地区的国际运输物流需求,也为长三角地区与亚欧等国家开辟了一条安全、经济、快速、便捷、绿色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
“过去,铁路货运办理要经过计划申报、请求车、承认车等很多繁杂的手续。而且还不知道货物跑到哪儿了!”已在铁路办理货运业务十余年的上海希翰物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感慨道:如今,他们只需在95306网上营业厅办理手续,通过线上平台填写电子运单,提交运输需求,货物运输受理、装车、支付、交付等过程都有了信息记录。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推进敞开受理、直接办理、随到随运,全面推开网站、电话、上门、微信等6种业务办理方式,使如今客户“不见面”的办理比重已达98%左右。
高铁营造新的生活体验
若我们将时间倒退回10年前,当时的铁路候车室人满为患,列车车厢拥挤不堪。
令人诧异的是,如今上海站每天运送的旅客越来越多,但候车室人满为患的场景却越来越少见了。
究其因,还是速度。公交化开行的高铁,将每天数十万客流“分割”,时间精确到秒,大量的旅客不必再在候车室等待几个小时,随到随走的出行,让大客流顺利分解,人山人海的情景自然成为历史,旅客出行也多了几分从容。
究其因,还有一分科学的元素。高铁作为客运专线,可以使铁路部门能够精准研究长三角客流规律和旅客出行习惯,再发挥铁路成网的优势,动态调整客车开行方案,大量增开、调整、优化东、中、西部和区域内各方向列车,夜间动车组列车实行常态化开行,让不同旅客的不同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究其因,还多了更多智慧化的细节。在互联网时代,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将“互联网+”应用到客运服务中来,大力推广自助、网络购票新方式,共设置自助售、取票机近2000台,在193个车站售票窗口和自动售票机开通扫码支付功能,在主要大站设置互联网购票推广体验区,引导旅客自助购票。目前,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互联网购票比率达73.0%。
全新的技术,为铁路服务的提升创造了更多可能。通过“上铁12306”移动客户端,方便旅客查询列车时刻、增开停运、候车和售票等客运信息,并为旅客提供团体预约订餐和重点旅客预约等特色服务,让旅客不再为列车延误烦恼,不再为路上吃喝操心; 通过在高铁车站开通移动支付,加大免费WiFi建设,让旅客随时了解信息,享受现代生活。
高铁,也让旅游有了全新的方式。被誉为“浙江绿谷”的丽水受限于山水所隔,过去上海游客只能选择普速铁路或汽车,时间超过5小时。2015年12月26日金温铁路开通后,上海游客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就可以走进童话世界的唯美梯田、山水相映的画中小镇。由此,越来越多上海市民到丽水旅游,目前上海途经丽水的高铁已由6趟增加到11趟,2016年上海乘高铁去丽水的人数已达18.6万人。
10年间,中国已迈入了全新的高铁时代。高铁,正在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改变着上海,改变着长三角,改变着中国。中国高铁,也已成为“走出去”的“国家名片”。